白肉雞32天上市因為打了生長激素? | 動物生長激素價格

2021年05月22日新聞市集副刊公民寫手登入/註冊搜尋重磅調查時事.政策食安新知愛地方種好田好吃.好玩食農教育人物漁業.畜牧綠生活.國際評論熱門閱讀時間白肉雞32天上市因為打了生長激素?ShareTweet首頁食安漁業.畜牧台灣每年吃掉近六億隻白肉雞,進口六成創新高!養雞協會呼籲:進口雞肉揭露資訊,國產雞肉降價2020年08月17日新知糧食自給率創15年新高!107年糧食自給率34.6%,食米量微幅上揚,雞肉需求大增2019年10月02日食安進口雞肉攻陷台灣市場,市佔率55%!標示寬鬆反覆解凍,食藥署將試辦「自願標示屠宰日期」2019年08月30日食安白肉雞32天上市因為打了生長激素?上下游記者郭琇真·2016年01月30日Share「白肉雞長這麼快是因為打了生長激素…」類似傳言不斷,日前又有出版社在國中〈健康與體育〉教科書中重提此事,氣得畜產專家直批鬼扯,就連中華民國養雞協會也準備向出版社提告。

究竟白肉雞飼養過程施打生長激素是「子虛烏有」還是「真有其事」?如果是沒有的事,那為何現今白肉雞飼養32天左右就可上市?反觀土雞卻需4到5個月?快跟著《上下游》一起一探究竟。

一、白肉雞到底有沒有打「生長激素」?生長激素謠傳數十年,難道以前真的沒人用過嗎?有的雞農從小聽到大,卻「只聞其名不見其物」。

今年養雞邁入第8年的嘉義農二代黃勝裕說,小時候跟著爸爸養雞時就有耳聞「生長激素」,但從來沒看過。

黃勝裕猜測,早期父執輩一代養雞都會在飼料添加抗生素,讓雞擁有抵抗力,抵禦細菌性疾病的入侵,這類飼料農政單位稱作「含藥物飼料添加劑」,但也有一說是「含藥物生長促進劑」,可能是因為「生長促進」這些字眼遭他人曲解,誤以為雞隻吃了能促進長大,因此以訛傳訛至今。

熟悉家禽市場運作的華駝有限公司經理李鑫聰則說,早期飼養量少,農民會拿廚餘或碎玉米角給雞吃,因為營養不均衡,養出來的雞都瘦瘦的,農民只好到鄉間飼料店買「飼料」給雞吃,飼料店員在兜售時都會佯稱是「生長激素」,因此農民信以為真流傳開來。

但其實一袋手掌般大小、價格約為200元的飼料,裡頭就是礦物質、電解質、胺基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農民因長期餵食單一食物,雞長的不健康,飼料店只是利用這一點配出相襯的營養飼料而已。

還有一種說法是,雞生長過程有機會感染新城病、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可利查(或稱傳染性鼻炎)、雞痘等疾病,李鑫聰說,這類疾病都需施打相對應的疫苗來預防,因而被誤會為「生長激素」。

雖然畜產人士宣稱沒有生長激素,不過人類醫療上確實有利用生長激素來治療小孩長不高的問題,阿根廷足球隊好手梅西(LionelMessi)便是一例,這類患者因為腦下垂體無法分泌足夠的生長激素,需注射生長激素治療。

這類療程所費不貲,根據小兒科醫師說法,一般4歲半幼童開始治療,每天需注射一劑,一劑要價約400元,一個月大約需花費上萬元。

李鑫聰直言,一隻白肉雞售價不超過100元,雞農不可能花比成本還高的價錢打生長激素,而且只要飼料配得好,雞隻就能長得強壯,根本不必仰賴生長激素提高雞隻成長率。

二、為什麼現在的雞長那麼快就可上市?如果白肉雞沒打生長激素,長那麼快的原因是什麼?關鍵魔法就是「育種技術」。

雞農黃勝裕以及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副研究員林義福不約而同提到,育種公司透過選拔,從上百隻雞挑選長得高、增重快的1、2隻公雞和母雞保留下來,進行交配繁衍後代,這就是「育種」,道理和人類的優生學一樣。

黃勝裕補充,國外原育種公司生產的種雞是「祖父母代」,生長出來的下一代送到台灣稱作「父母代」,再經過基因選拔賣到各養雞場就是「商用肉雞」,每一代育種都需持續屏除不好的基因,同時還要防止基因太接近的雞種交配,以免生出基因缺陷的後代。

推薦閱讀食安日本輻射核污水兩年後入海,秋刀魚、日本進口海鮮是否還能安心吃?2021年04月13日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兼任教授李淵百也曾撰文提到,台灣大約在1963年引進白肉雞,當時白肉雞需飼養8週才能達到2公斤上市體重,這50年來育種技術不斷精進,如今飼養大約5、6週,白肉雞就可以長到2公斤。

目前國產白肉雞主要有三個品種,分別是愛拔益加(AA)、樂斯(Ross)和科寶(Cobb),三個品種的白肉雞飼料轉化率大約介於1.5到1.6間,換句話說,雞隻吃1.5到1.6公斤的飼料就可增重1公斤,雞吃的飼料變少了,卻能增加相同的體重。

何謂飼料轉換率?育種公司提升育種技術時,也會提升雞隻飼料換肉的效能,也就是雞隻吃下飼料後增重的比率。

根據1998年《世界家禽學會中華民國分會季訊》資料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