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底有多容易被操控?來讓行為經濟學告訴你。 | 定錨效應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家阿摩司·特沃斯基與丹尼爾·卡內曼將這種現象稱為框架效應(英语:​Framing effect),這是一種認知偏差,意義為面對同一個的問題, ...SkiptocontentKnowledgeStoryVisualTravelAppetite人到底有多容易被操控?來讓行為經濟學告訴你。

Knowledge行為經濟學家卡尼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假設你現在有以下兩個選擇:A:在其他同事一年賺6萬元的情況下,你的年收入為7萬元B:在其他同事年收入為9萬的情況下,你一年有8萬元進帳結果出人意料,大部分人都選擇了前者。

卡尼曼解釋,這是因為我們對於得與失的判斷,多數的時候來自比較。

卡尼曼把這種不理性的行為稱為參照依賴,即多數人對得失的判斷往往根據參照點(referencepoint)來決定。

參照依賴另外一個名字就是大家熟悉的—錨定效應(Anchoringeffect)許多金融和經濟現象都受錨定效應的影響。

比如,股票當前價格的確定就會受到過去價格影響,呈現錨定效應。

證券市場股票的價值是不明確的,人們很難知道它們的真實價值。

在沒有更多的信息時,過去的價格(或其他可比價格)就可能是現在價格的重要決定因素,通過錨定過去的價格來確定當前的價格。

參照依頼或者說是錨定效應對我們最重要的啟示是,人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理性,那些我們以為是自己作出的抉擇,有可能是別人刻意讓我們選擇的。

來看這個例子,假如你是某國的總統。

一群暴徒挾持了一所學校的600名師生,向你提出一些你不能接受的無理要求,如果不答應就殺害全部人質。

你當然不會答應他們的要求,因此你只有以下兩個方案來化解這場危險:A方案:會有200人獲救B方案:會有33%機率所有人都獲救,67%機率所有人都被害在這個情況下,兩個方案的「數學期望值」是一樣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方案A。

那現在,我們看一下另外兩個人質拯救方案C方案:600人中會有400人死去D方案:33%的機率沒有人死去,67%的機率所有人都會死亡奇怪的是,這次選擇D方案的人比較多,如果你認真想一想,這不過是個文字遊戲,C、D方案和A、B方案其實是一樣的。

不同的是,A、B方案屬於積極描述,C、D方案屬於消極描述。

在不同的語境下,人們的風險偏好發生了改變。

行為經濟學家阿摩司·特沃斯基與丹尼爾·卡內曼將這種現象稱為框架效應(英语:Framingeffect),這是一種認知偏差,意義為面對同一個的問題,使用不同的描述但描述後的答案跟結果都是一樣的,人們會選擇乍聽之下較有利或順耳的描述作為方案。

在我們的社會中,框架效應和錨定效應都在政治、營銷、公關和廣告等領域被大量使用。

下一次作出抉擇時,好好想清楚,是你想要,還是別人讓你要。

ByLiLuApril13,2021SharethispostSharewithFacebookPostnavigationPreviousPreviouspost:頭破血流才叫革命,我們一起去義大利擲橘子吧!NextNextpost:正確「砍價」的方法是怎樣,是搶先開價,還是等待還價?RelatedPosts對於女性來說印度竟然不是最危險的國家?以倖存者理論攻破假象!June22,2021停課不停學只是口號,網上教學其實成效不大?June22,2021當卡啦ok不再是潮流,消失似乎是理所當然。

June22,2021香港的膠樽回收機,原來是參考台灣!June22,2021神奇去漬法寶,酒醋鹽都有效?June22,2021移民日本前,先想想你能否接受它們煩得要死的垃圾處理方式。

May12,2021GotoTop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