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租售比計算– etik guitar | 香港租售比

而國際上就把300倍的租售比數值,設為樓市泡沫的「國際警戒線」。

哪香港現時的情況又是怎樣?老紀比較過「十大屋苑」(兩屋苑兩個單位) ...跳至內容區所謂租售比,是指物業的租金與售價之間的比值,理論上能比較客觀地反映房地產市場的供求狀況,由於租屋是一種真實的居住需求,當物業價格迅速上升,而如果房屋租賃市場的價格沒有出現明顯增長時,便反映物業市場出現過高或投機情況。

按照國際標準,在發達地區用來衡量物業市場狀況良好的租售比,一般界定為200至300倍間,如租售比高於300倍,即一個物業要出租300個月以上才能「回本」(不計算利息等支出),房價已明顯高於其內在價值,即房價出現泡沫,而比率愈小,說明泡沫成分愈大,投資回報率已非常低;相反,如租售比小於200倍,即一個物業出租不到200個月時間就能「回本」,換言之,樓價其實是被低估。

而國際上就把300倍的租售比數值,設為樓市泡沫的「國際警戒線」。

哪香港現時的情況又是怎樣?老紀比較過「十大屋苑」(兩屋苑兩個單位)成交與租盤的最新數據,以同一大小的單位作比較,租售比例介乎289至461倍【表】,如在美孚新邨,一個約710方呎的單位,租盤開價為月租2.3萬元,而上月底錄得的最新成交價,就達668萬(平均呎價為6987元),租售比為290倍;在港島東區太古城,實用面積為1015方呎的大單位,月租開價4.4萬元,而在上月下旬錄得的成交價為1770萬(平均呎價約1.56萬元),租售比高達432倍。

事實上,在20個單位的租售比數據中,只有4個是低於300倍的「國際警戒線」(分別是289、290及299倍),故其實跟警戒線相距不遠,而遠超400倍的單位就有3個。

老紀再翻查資料,比較過去十年香港的樓價、租金之變化,以2002年為例,當時港島區約430方呎的物業,平均呎價只是2695元,而租金則約6600元,換言之,租售比只是175.6倍,而九龍及新界地區的租售比,則分別是173.9倍及232.6倍,皆低於國際警戒線。

不過,十年人事幾番新,樓價經歷2003年的低谷,之後開始狂升,以去年8月的數據計算,港、九及新界的租售比,已分別升至331.7、345.3及377倍,全部升逾警戒線。

內地租售比倍數驚人至於國際間的租售比數字,德國漢堡約為280倍,紐約曼哈頓中央公園的黃金地段豪宅,2010年的租售比就達346倍;日本東京雖然出名樓貴,但其租售比只是約150至186倍,反而內地的租售比就非常驚人,以北京為例,2006年的數字已逾310,而近年在上海及廣州等城市,甚至達500至600倍。

《經濟學人》在上月也比較過世界各地的物業市場情況,同樣以租售比計算,發現法國的物業價格的高估情況在歐洲諸國中最為明顯,高估約50%,西班牙的樓價就被高估約兩成,德國就反被低估17%,而日本更被低估達37%;至於數樓價最被高估之都,原來是加拿大,樓價被高估達78%,香港就緊隨其後,樓價高估達69%。

另一個由美國顧問機構Demographia進行的調查,分析全球337個大城市的數據,結果香港之樓價中位數為381萬元,但家庭年入息中位數只得28.2萬元,換言之樓價負擔對收入比例為13.5倍,屬「極難負擔」(severelyunaffordable)級別,亦令香港連續第三年被選為全球最難置業城市,反映置業對很多港人來說,猶如是「我有一個夢」(Ihaveadream)。

老紀請教過理大建築及房地產系教授許智文,他直言不管租售比還是樓價負擔對收入比例,香港情況都算很高,「現時香港的樓市,講唔係泡沫都冇人信!」他解釋,高通脹及低息,是造成香港樓價高企的主要元兇,「美國又推量化寬鬆,聯儲局又唔加息,令香港樓市好亂,現時息口比97年時仲低,唯一較好情況,係現時大家的負擔能力好過當時」,他警告,如果加息重臨,除非經濟情況大好,否則本港樓市根本難以支持,「到時情況可以好惡劣。

」不過,對於這個泡沫警戒線,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就不同意,「租售比係講緊回報率,息低時一定高,高息時一定低,如果超過300倍,計番大概有4厘,係好正常的數字。

」他分析,造成樓市泡沫有三大因素,包括過度供應、過度借貸及過度抬價,「現時空置率咁低,即係冇供應過量啦,過度借貸係講好似次按時咁,但現時只係息低,至於價格問題,就係社會情緒,大家不斷唱好,令大家以為前景好,三個原因有兩個唔存在,所以點會係泡沫?我就認為唔易爆,現時情況唔算嚴重。

」施永青又指,《經濟學人》的分析以港人入息中位數作評估並不公平,「港人中有批人收入大增,令港人整體人均入息上升,但香港的私樓,唔係賣畀全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