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條公式決定你該買房或租房! @ 房地產筆記:: 痞客邦:: | 房價租金比公式

若他們買的是中古屋, 則房價所得比為1200 ÷ 200 = 6 ⟹ 較符合理想. 但是看了一下這公式會覺得有點奇怪, 有誰會X 年不吃不喝去買一間房子呢?房地產筆記跳到主文您好!我是KevinLo,喜歡美食、旅行與攝影,更熱愛房地產!2018年2月開啟痞客邦部落格,透過實作的方式,分享房地產、投資理財等相關資訊!發表文章講重點&詳細是我的宗旨,發展斜槓是我的興趣,寫下自己斜槓故事的同時,也與大家教學相長~部落格全站分類:財經政論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Jan31Thu201915:463條公式決定你該買房或租房!薪水凍漲、房價過高的時代, 目前的房子該買?還是該租?這是許多人心中的疑問.租屋族的目標就是晉身為有房族, 但就怕買了房子,結果房價下跌,剛好變成房奴,必須「吃土養房」;想靠租屋先存錢,不過又怕幫房東繳房貸幾年後,追不上房價的上漲幅度.其實,可以先透過3條公式估算,再決定要不要買房,還是繼續租房.    公式1:房價所得比 所謂房價所得比的定義是: 房價所得比= 購屋總價÷年收入所得 又被稱為「購屋痛苦指數」,代表購屋時需要「要不吃不喝X年,才買得起房子」.➩房價所得比愈低表示愈有能力買得起該房子. 根據世界銀行定義,房價所得比最好落在4~6倍間比較合理,也就是說,一個家庭最多只要存6年錢就能買得起這間房屋. 超過6倍就不合理 如果超過6倍,將會降低生活品質,成為痛苦的屋奴,生活就會造成極大的負擔.與其買了自己無法負擔的房屋,不如挑選自己負擔得起又具有增值潛力的房子.房價所得比要向下修正有兩個要件: 一是房價向下調整,另一是年收入所得向上提高. [舉例]- 有一對夫婦年薪共200萬元,他們考慮一間總價2000萬元的新成屋,與同地段一間開價1200萬元的30年中古屋:若他們買的是新成屋,則房價所得比為2000 ÷200=10 ⟹顯然超過一般水準. 若他們買的是中古屋,則房價所得比為1200 ÷200=6 ⟹較符合理想. 但是看了一下這公式會覺得有點奇怪,有誰會X年不吃不喝去買一間房子呢?世界銀行定義的房價所得比是一個上限,但用在實際狀況時, 需要將公式裡的「年收入所得」修正為「可支配所得」. 下圖是台灣各縣市房價負擔能力的情況(2018年第2季),房價所得比的中位數是9,代表一般家庭最多只要存9年錢就能買得起這間房屋.(資料來源:https://goo.gl/HiKV8w)   公式2:貸款負擔率 另一個評估民眾買房能力指標是: 貸款負擔率=每月應繳房貸÷ 家庭單月收入 根據世界銀行定義,貸款負擔率最好在30%以下比較合理,也就是最多拿家庭收入的3成來繳房貸;如果超過5成,代表房貸負擔太過沉重、生活品質堪慮.➩ 貸款負擔率比例愈高,表示房價負擔能力越低. 超過5成就不合理 [舉例]- 假設這一對年薪共200萬元的夫婦買了1200萬元的中古屋,以自備款3成來看,20年期本利攤還利息2%計算,每月負擔的貸款約4.2萬元,剛好是他們夫婦倆收入的25%;若買2000萬的新成屋,則每月貸款佔夫婦倆收入的42%,因此從貸款負擔率來看,夫婦倆比較適合購買中古屋,而非新成屋. 下圖是台灣各縣市房價負擔能力的情況(2018年第2季),貸款負擔率的中位數是36.9,代表一般家庭拿收入的3~4成來繳房貸. (資料來源:https://goo.gl/HiKV8w)       好康逗相報  如果你是第一次買房,手頭又有預算,想更了解與銀行洽談貸款的眉角,推薦你上Hahow好學校的房貸理財線上課程,用手機就能馬上收看,裡面有培養個人信用評分、拉高房貸額度、降低月付金、節省貸款手續費等方法,不到3000元的課程,幫你比別人省下數萬元的支出,絕對是一門非常划算的投資!➤點圖報名參加 - 告別無殼蝸牛的銀行貸財術      公式3:房租>收入3成 最後一個評估民眾買房能力指標是:如果你的每月房租超過薪水的3成,其實可以考慮買房,轉換成每月繳超過30%房貸,就可以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但前提是要有自備款.  ----- 這3條公式是估算買房的購買力,讓大家清楚明瞭地做購屋或租屋的決策,有需求、有能力再買,這樣才可以買得安心、租得也安心! ​     同場加映1     租屋跟買房差不多,需要注意的重點都要看,不要因為租金低或裝潢美就付款簽約,不然又要帶著家當搬上搬下、搬進搬出.這邊整理租屋族找房時該注意的事項,提供給大家參考.➤點圖來看-租屋看房不踩雷,挑房攻略總整理! ​​​     同場加映2     台灣的房市從 2009年金融海嘯過後,開始從谷底反轉,直到近幾年房市更火熱,竹北甚至還出現排隊買房狀況,讓買房像買菜一樣,要用搶的, 慢一步就買不到了!造就網路廣告房地產類似的課程百百款,有些是遊走法律邊緣的灰色地帶,有些則是吸金式的龐式騙局,如果你想學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