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衝動購物叫做「我要對自己好一點」:但其實這只是另 ... | 衝動購物心理學

從心理學上來說,欲望的不滿足,可以藉由購物來彌補,是不是現代的人生活中很難感受到滿足?當心理層面一直是空虛的時候,是不是也只能藉由 ...Share 衝動的控制,其實是要從小養成的。

當你所需要的東西,不是那麼容易被滿足的時候,就學會了等待,就學會了要努力去達到目標,或是用努力去換取你所要的東西。

可惜的是,網路滿足了我們,可以快速的看到想要的東西,可以快速隨手可得,只要按下鍵盤上的按鍵,想要的東西就進了你的購物車,宅急便隔天就可能送到你手上。

可是不多加思考的麻煩在於──你沒有感受到「付出的錢在哪裡」。

因為你根本沒有付錢的動作,甚至沒有看到錢,所以沒有辦法有一道剎車,可以讓你對衝動購物有所警惕,再多想一下的機會,只因一心想著「我也要」擁有一個這樣的東西,卻漠視自己已經債台高築了。

被網路寵壞的大腦:想要什麼就要立刻得到像這位黃小姐,認為這一切都沒關係、無所謂,只要來找精神科醫師,最後開一張證明,拿去跟銀行做卡債協商,錢的事就有解。

可是醫師給她的忠告,沒聽進去的是:妳的大腦已經被迅速滿足妳的網路,給寵壞了。

那個被寵壞的大腦,總是想幹嘛就幹嘛,要什麼就立刻要有,當沒有被滿足的時候脾氣就來了,就覺得是全世界都對不起妳。

黃小姐最後進出精神病房多次,她被診斷出躁鬱症,每次情緒一來的時候,她就開始自艾自憐,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她,想著、想著,她要報復別人,於是用個「要對自己好」的理由,上網瘋狂採購,還不斷自我安慰是佔到了便宜,事實上被坑殺的東西不計其數。

這些網路購物平台的設計人,似乎都被送去過學行銷心理學,知道怎麼樣用最聳動的聲光誘惑,讓消費者難以自拔,不得不下手去「瞎拼」,或者讓消費者覺得「當下不買會死」的遺憾所捆綁。

以至於有些人,只要一打開網路,頁面廣告不請自來時,有多少消費者能拒絕誘惑,不被欲念宰殺。

我擔心,現在快速成長的網路平台蔓延,如果沒有一個機制,可以去審核或者是防堵青少年們過度使用時,這些青少年的大腦,是不是又開始陷入一個快速被滿足的情境中?變得永遠只會要求別人,快速達到他的期望,學不會等待,或是努力去達到目標。

從心理學上來說,欲望的不滿足,可以藉由購物來彌補,是不是現代的人生活中很難感受到滿足?當心理層面一直是空虛的時候,是不是也只能藉由消費,物質上的滿足,來製造心靈上短暫的快樂?可是當成交的那一剎那,這樣的快樂又瞬間消失,當這樣商業化的社會,充滿著快速滿足的行為時,人要如何不被影響?網購背後的本質:讓你誤以為在追求成功和快樂從孩童時期跟父母的關係來說,物質的確可以彌補孩童時期的關係,可以替代孩童時代沒有被滿足的心理,特別是關於空虛的彌補。

所以小孩子特別喜歡買玩具或者是買糖果吃,可以擁有開心的感受。

有些人更嚴重的是,從小就失去自我,或者是他們的自我不是這麼樣的成熟,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藉由外界的滿足來完成自我的追求。

在這過程中,他們可能會遇到挫折、焦慮,甚至是心情沮喪,這時候在網路上可以快速的買個東西,或許就填補了這一份不愉快的感受。

信用卡的使用是另一波推波助瀾的利器,甚至有些病患恨得牙癢癢的說:「很想把信用卡剪掉,但是又離不開信用卡。

」現在的網路平台又有新招,根本不需要信用卡,就可以直接消費。

還有一群人是跟購買的文化有關係,他們接收了大量的廣告或者是接收了故事的洗禮,甚至是誤以為追求成功、追求快樂,是需要購買廠商所提供的產品,所以這樣的購物平台就應運而生。

過去許多心理專家誤以為,網路上的購物是跟躁鬱症有關係,其實不盡然是,反倒是這種心理層面的滿足,減少了許多人孤獨的心,或者說有些人情緒起伏的時候,他藉由買東西來得到一個恆定的感覺,替代他破碎或不穩定的自我。

但有趣的是,常常這些人在購買之後,隨之而來的是悔恨和憂鬱,特別是他們發現口袋空空的時候。

在我門診常見到的是,這樣一個網路上購物的行為,雖然他們知道是有害的,但是卻一直無法控制,甚至到最後搞到破產者大有人在,甚至家庭破碎、丟掉工作、自殺也所多有,可惜這樣的議題並不被大部分人所重視,只覺得不過是購買東西有什麼大不了的。

過去的研究顯示,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這些習以為常的購物行為,可以慢慢被自我所察覺,同時回想真正心裡面的問題。

當認識自己這樣行為背後的本質,許多人反而會掉入一個過去問題本質的漩渦中,非常需要專家的協助,甚至有可能開始會比原來的脾氣更暴躁、不穩定,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需要一個恆定的關係,才能把他們從深淵裡帶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