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看房價所得比了!找到對的工具才重要 | 房價所得比歷年

它是用住宅總價(中位數)除以家戶年可支配所得(中位數),即倍數愈高,則房價的負擔能力愈低。

統計中顯示,全國房價所得比8.46倍,比前季 ...不要再看房價所得比了!找到對的工具才重要關閉文章分類全部文章(867)看屋筆記(766)區域房市(35)買屋觀念(34)房地產指標(29)網站教學(5)首頁樂居筆記不要再看房價所得比了!找到對的工具才重要不要再看房價所得比了!找到對的工具才重要 消費者在買房前會先關心市場現況,用以判斷進場時機。

這時候,一些常在媒體出現的指標常會是參考的重點。

但是這些指標對消費者有沒有用,答案不一定是正面的。

 最近內政部公布了今年第一季的房價所得比。

它是用住宅總價(中位數)除以家戶年可支配所得(中位數),即倍數愈高,則房價的負擔能力愈低。

統計中顯示,全國房價所得比8.46倍,比前季下降,而全國最高的前兩名北市與新北市也較一年前的高峰下降了。

報告中推斷,買房最痛苦的時間點已經過去。

 房價所得比不是好工具,描述現象≠解釋現象但是對想買房的你我來說,房價所得比不是好用的指標。

 首先,房價所得比的標準在哪裡?到底多少算是超標?不同地區或是不同國家的房價所得比拿來比較,意義其實不大。

這就好像股票的本益比,不同類股、不同公司,市場會給予不同評價,房地產市場也一樣。

某些地區地廣人稀,某些地區地狹人稠,若直接引用國外情況——合理的房價所得比是3~6倍——直接套在台灣現況上,會發現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從來沒低於6倍。

 其次,最重要的一點,對於房價評估來說,這是個值得參考的工具嗎? 上圖是台北、新北桃園三區的房價所得比走勢。

台北市從2006年第一季,新北市和桃園則從2009年第一季,房價所得比開始大幅攀升。

從現在回頭看,這個時候都是房價的起漲點,但指標卻顯示市場過熱,不應該買房。

當年若持續追蹤這項數據,以它為標竿,消費者是否敢進場呢? 所以,房價所得比只是用來描述當下的現象,對於政府來說,房價所得比反映出人民的居住權利是否被保障,若人民居住的負擔太高,可能會讓住宅消費占掉大量的社會累積財富,壓抑其他消費需求。

但是,對於想進房地產市場的消費者,參考價值有限。

消費者現在面對資訊大爆炸的時代,只是「知道」消息並沒有「幫助」,想要好用的指標應該還是要回歸自己的需求。

 五原則找出市場趨勢的好指標比較適合一般消費者拿來觀察房市的指標,應該至少要符合幾個原則: 基於這幾個原則,總經部份我會推薦以下幾個指標,比較有參考價值: ‧ 政府的貨幣政策:利率、貸款成數的調整,會影響一到兩年後的房市。

(請參考前文:一路降息,房價往哪去?) ‧ 股市:股市和房市有連動性,股市大漲,房市通常也不會差;美、日等國的房市泡沫破裂,股市暴跌都是前奏曲。

 ‧ 房屋持有或交易成本(稅制):對大眾心理的影響會持續發酵,政府想做多(例如降土增稅、遺產稅),對未來可樂觀;政府想做空(增加房屋稅、空屋稅……)等,對後市就要保守。

 想要掌握房地產未來趨勢,重點應該是如何化繁為簡,去除不重要的指標或消息,才能找出真正對你我買賣房屋有幫助的參考依據。

 更新時間2017/12/05TOP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