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常用的股票估值方法完整優劣分析 | 股票 估 值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對人、社會、行業和企業的理解,和對安全邊際的把握,才是投資之“道”,而今天談的估值方法,只是“術”層面的東西。

4種常用的股票估值方法完整優劣分析作者雪球收藏文章很開心您喜歡雪球的文章,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雪球字體放大分享至Line分享至Facebook分享至Twitter複製文章連結已複製文章連結財經媒體4種常用的股票估值方法完整優劣分析2016年11月27日作者rubato文章來源雪球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對人、社會、行業和企業的理解,和對安全邊際的把握,才是投資之“道”,而今天談的估值方法,只是“術”層面的東西。

水平有限,對“術”也只能談點感想,與大家交流。

一.價格/未來現金流折現毫無疑問,這個是投資的“終極問題”,而“終極問題”的問題在於,無法直接計算求解。

為什麼呢,因為嚴格來說未來的事情是誰也不知道的,未來的現金流“怎麼流”,天知道,對一個未知的東西折現,怎麼算?蒙格(CahrlieMunger)先生說得好,巴菲特(WarrenBuffett)是用現金流折現估值的,但是我從沒有看到他算過現金流折現。

意思應該是說,現金流折現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是一種具體方法。

常常看到有人,尤其是一些研究報告,煞有其事的以某折現率、某年限等算出一個未來現金流折現,有時還取不同情況算出一個列表來,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說好。

雖然這是別人的自由或工作方式,我無法篤定說是錯的,但是這樣做至少可能會有很強的心理暗示:我用的是最權威的未來現金流折現方法,還算出了一個很確切的值,並且考慮了不同情況下的折現值,因此,我算出來的值是可靠的,可以直接與公司價格比較進而得出低估/高估的結論。

個人覺得如果要用現金流折現,就應該用蒙格先生所暗示的心算,如果無法用心算求出現金流,進而得出高估或低估的結論,那就是還處於模糊地帶,應該繼續追蹤公司價格與價值的變化,而不能為了得出結論而作太多假設,得出一個精確但往往錯誤的結論。

二.本益比(PE)本益比是廣大股民最喜聞樂見的估值方式,但是很不容易用好。

首先是這個E,earning(獲利),怎麼理解?是去年的獲利,還是過去3年5年的平均獲利,還是今年的預期獲利,抑或是未來3年5年的預期平均獲利?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明白PE是價格/未來現金流折現這個“終極問題”的一個啟發式替代問題(也就是說,從計算PE得到的答案,並不一定是價格/未來現金流折現問題本身的答案)。

所以,至少我們應該計算的是未來的PE,對應替代未來現金流,但是,因為未來的E也未知,那麼,就只能用已知的E來替代或估計,最終,我們計算的PE是一個替代問題的替代問題。

從這一角度而言,PE對於解決終極問題的幫助似乎非常有限。

順著這一思路來看第二個問題:PE多少為高?多少又是低?因為PE是更簡單,更粗略的近似解,所以只能在PE明顯過小或過大時,才能佐證終極問題,也才有意義,其它值並不能支持決策。

第三個問題:無論決定採用哪個E來計算PE,這個E常常是失真的:實際稅率變化、政府補助、折舊率(尤其是高固定資產比率的公司)、存貨減值/跌價準備(如最近股價低迷的服裝行業)、大的費用性投資(如醫藥公司擴大銷售規模)、槓桿率、利率變化、偶發事件(如自然災害等)、行業政策變化……所以,並不是從損益表中找到上市公司每股盈餘就能算PE了,應該仔細分析這個已知E是怎麼來的,即這個公司的業務過程是如何:客戶為什麼要買這個東西、東西具體上怎麼賣出去、錢怎麼收、有哪些成本、哪些費用、行業競爭態勢、上下游關係……說到底,還是得依靠對行業與公司的理解,來還原一個更為客觀的,能夠作為參考的已知E,而這個還原的過程,也會讓人對未來E的變化的趨勢會有更深的認識。

最後,再以足夠的安全邊際為這個已知/未來E給出一個大致的目標價格P。

三.股價淨值比(PB)表面看來,股價淨值比與清算價值的聯繫更為直接,而與未來現金流折現的聯繫要遠一些。

大家買公司股票不是為了清算,那麼股價淨值比是否無法用於估值?非也,因為資產淨值相較當期利潤而言往往失真度要小一些,所以如果使用得當,股價淨值比也可以成為較好的估值方法。

具體而言,股價淨值比(PB)與淨資產收益率ROE相結合(PB/ROE=PE),可以較好的為公司的估值:具有這樣獲利能力(ROE)的資產,值多少錢(PB)?個人而言我覺得這是一種比較可靠的思維方式,可是問題又來了—1.怎麼判斷和看待資產淨值的失真?2.怎麼知道某具體ROE的資產應該值多少錢?要回答這兩個問題,還是那句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