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會保險財務健全問題之探討 | 台灣社會保險問題

上方選單關於我們時事焦點焦點評論推薦觀點政策報告兩岸國際憲政法制科技經濟環保生態社會安全教育文化最新消息新聞稿活動訊息出版品線上資源相關連結RSS訂閱電子報典藏首頁>政策報告>社會安全>我國社會保險財務健全問題之探討社會安全我國社會保險財務健全問題之探討友善列印轉寄下載PDF字級:點擊數:12996發佈:2009-03-19壹、前言     社會保險為具社會政策性的保險制度,而保險本質上是一套財務機制的安排,以風險分攤的方式,籌集足夠的資源,提供全體國民或工作者適當的經濟安全保障1。

因而社會保險兼具保險性與社會性,前者重視個人公平性,而後者為維護國民的生活保障重視社會適當性,須適當發揮所得重分配功能。

此二項功能並無法截然分開(柯木興,1997:44;鄭文輝,1999:186),然則成為眾說紛紜的緣由。

     台灣地區實施社會保險始於1950年開辦勞工保險,迄今已59年,大致上可區分為五個階段:(1)1950-1958年為軍(1958)、公(1958)、勞(1958)保創辦時期;(2)1959-1979年為公勞保穩定成長期;(3)1980-1990年為擴張期,既有保險擴大辦理,且陸續開辦農保(1989)及其他各類健康保險計畫;(4)1991-2000年為重構期,除全民健保(1994)外,將私校教職員歸併納入公教人員保險體系(1999);(5)2000年以來為再擴充期,制定就業保險法(2002),自原勞保分立出來,訂定國民年金保險法(2007),以及將勞保的失能、老年與遺屬給付改為年金給付(2008),加上經建會正研擬規劃長期照護保險制度,使得整體社會保險制度的建構漸趨完備2。

然而,各項社會保險尚未建立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能否永續運作的責信問題,常被質疑(鄭文輝等,2002:13;朱澤民,2006:314)。

     社會保險的財務管理問題可區分為支出面、收入面與財務處理方式等三大面向。

本文旨在探討我國社會保險財務管理的健全機制。

以下第二節將先依社會保險的屬性,提出健全社會保險財務管理的制度性原則;第三節繼則檢視現行各項社會保險年度收支與財務處理規範的缺失;最後,第四節提出改進建議。

貳、社會保險財務管理的制度性原則     社會保險的財務管理問題基本上可區分為三大面向,即支出面、收入面與財務處理(參見圖一)。

由於社會保險具社會政策性,其財務設計採「量出為入」方式。

為提供全民基本保障,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不同,係採強制納保,而其制度設計,必須先確定保障對象,給付條件、給付項目與給付水準,才能決定保險支出。

至於其保險收入,則以保險費為主,但通常政府亦有補助。

與商業保險不同的是,社會保險的保費計算,並非依風險計費,而係考量納費能力計徵,且基於連帶責任,被保險人不須負擔全部保費,通常由勞、資、政共同負擔3。

保障對象                                                          調整費率給付條件    支出                                       短絀   降低給付  給付項目                                                          減少浪費給付水準                  保險費率                            另尋財源                               財務處理方式式  保費計徵                                                            結餘收入保費負擔   收入       隨收隨付制              結餘           降低費率政府補助                部分提存準備                           增加給付其他收入                                                            擴大保障              圖一:社會保險財務管理要項          社會保險的財務通常以維持特定期間收支平衡為原則,而平衡費率的計算,大致上與商業保險採用相同的精算技術,只是其危險分類較為粗略,而保險成本估計不易確定(柯木興,1997:332)。

由於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的封閉式契約並不相同,為永久性的開放福利制度,其被保險人數時有增減,且給付與保費水準常基於政策考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