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狂囤貨!心理學家解釋:為什麼消費者要瘋搶衛生紙 ... | 賣場心理學

... 也讓不安的情緒激起囤貨的習慣,不少人在疫情爆發初期一窩蜂地湧入賣場採買生活物資,大量 ... 《cnbc》報導,心理學家就為此作出了解釋。

快訊接種疫苗後還會帶病毒嗎?為何有人打完2劑仍感染12:01台積電、鴻海、慈濟採購BNT疫苗傳9月到貨150萬劑11:51udn生活生活新聞聽新聞test0:00/0:00YourbrowserdoesnotsupportHTML5Audio!😢疫情當前狂囤貨!心理學家解釋:為什麼消費者要瘋搶衛生紙?2021-05-2610:42聯合新聞網/文章提供/遠見衛生紙疫情口罩抗戰關閉示意圖。

美聯社為什麼在這種關頭,民眾要選擇大量採買?為什麼要囤積衛生紙?還是這一切是心理因素作祟?隨著新冠肺炎病毒在台灣的擴散和蔓延,這場影響你我的驟變改變了生活方式、工作性質,不能出門的限制和待在家防疫的心理,也讓不安的情緒激起囤貨的習慣,不少人在疫情爆發初期一窩蜂地湧入賣場採買生活物資,大量購買泡麵、罐頭、酒精與衛生紙,似乎不去購買,之後便再也買不到。

但這種現象,不是只有在台灣發生,而是世界各國在面對疫情時期的緊張感,都有著想要「長期抗戰」的準備──然而,為什麼在這種關頭,民眾要選擇大量採買?為什麼要囤積衛生紙?還是這一切是心理因素作祟?《cnbc》報導,心理學家就為此作出了解釋。

用購物的行為來找回控制權英國(UK)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oftheArtsLondon)的消費心理學家保羅馬斯登(PaulMarsden)表示,這一切其實都可以歸納為心理學上的「購物療法」(retailtherapy),即以大量購物管理情緒狀態的方法。

他分享,「這是一個在彷彿在失控的世界中要『收回控制權』的方式,而這樣的搶購,其實可以理解為要滿足基本的心理學需求。

」所謂的購物療法,指的是人們透過購物來釋放壓力、緩解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它實現了自我療癒的滿足感,並壓抑了不安的心理。

這個研究名詞的出現,最早始於1986年,一開始是出現在當年聖誕節購物潮時的《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Tribune)上,「我們已經變成了一個用購物袋衡量生活品質,並用購物療法撫慰心靈創傷的國家。

」感受到壓力時 行為的動機會受到阻礙而疫情時期的大量購物和囤貨、甚至買到超出所需最後放到過期、壞掉的狀況,心理學家強調,「這是當購買能力實現時,彷彿自己是個『聰明的購物者』的滿足感。

」有趣的是,心理學家分享,當人們感受到壓力時,所做事情的動機就會受到阻礙,因此他們會看別人在做什麼,接著一窩蜂的去做同一件事情,「特別是當社群媒體上滿布貨架上空蕩蕩的照片時,無論這件事情是否合理,這都是和人們發出信號,似乎表明這就是要立馬去做的事情。

」他補充,「有時候,社會知識可能具有很多的價值,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當我們不知道如何對某件事情如何做出反應時,我們會跟著他人的行為一起動作。

」有趣的是,自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市場的洗手乳、酒精的需求量大增,但許多消費者也一直購買令人訝異的產品──衛生紙。

衛生紙成了恐慌時的指標性商品倫敦大學(UniversityCollegeLondon)商業心理學教授迪米特李奧(DimitriosTsivrikos)就說,「衛生紙已成了大規模恐慌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指標商品。

」他表示,在不確定的時期,人們會進入一個恐慌階段,使人們變得不理性且神經質,「在颱風等天災條件下,我們可以做好準備,因為我們知道要準備多少物品,但對於病毒,要抗戰多久並沒有一個答案。

」於是,在人們進入超市購物時,「心理上會選擇高價值和高容量的產品,特別是想要重新獲得控制感時,衛生紙的大包裝成了主要目標,也成了安定感最主要的來源。

」尤其是在疫情下,似乎可能出門後就暴露在病毒的恐慌、不知道疫情究竟什麼時候會結束的擔憂心理,加劇了這種恐懼蔓延的擔憂,「當恐懼的感覺變多,人們就必須以實際的行為來對這種情況做出反應。

」專家說,「這種尋求自我肯定的需求,驅使我們做出不合理的舉動,像是買了一年份的衛生紙、根本會吃到膩的超大量泡麵等。

」(作者/魯皓平本文出自2021.5.24《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衛生紙疫情口罩抗戰台鐵微解封!部分班次復駛、列車仍禁飲食餐廳難內用台鐵今天發布三級警戒「微解封」措施,對號列車仍禁止站票,回復區間(快)車20列次、回復對號列車6列次,列車上維持禁止飲食...2021-07-1110:42油價下週估漲2角95無鉛若逾30元啟動緩漲機制汽油價格已連8週上漲,下週汽、柴油價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