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 | 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此條目過於依賴第一手來源。

(2019年1月1日)請補充第二手及第三手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電子商務系列條目線上商品和服務線上發行電子書軟體串流媒體零售服務網路銀行郵寄DVD出租(英語:DVD-by-mail)花店(英語:Onlineflowerdelivery)訂餐(英語:Onlinefoodordering)雜貨(英語:Onlinegrocer)藥局(英語:Onlinepharmacy)旅遊(英語:Travelwebsite)市集服務廣告拍賣比價網站社群商務(英語:Socialcommerce)行動商務支付購票(英語:Mobileticketing)顧客服務呼叫中心服務台(英語:Helpdesk)即時支援軟體(英語:Livesupportsoftware)閱論編電子商務,簡稱電商,是指在網際網路或電子交易方式進行交易活動和相關服務活動,是傳統商業活動各環節的電子化、網路化。

電子商務包括電子貨幣交換、供應鏈管理、電子交易市場、網路購物、網路行銷、線上事務處理、電子資料交換(EDI)、存貨管理和自動資料收集系統。

在此過程中,利用到的資訊科技包括網際網路、全球資訊網、電子郵件、資料庫、電子目錄和行動電話。

目錄1發展歷史2電子商務的成功因素2.1基本原則2.2團隊素養2.3技術支援2.4網路安全2.5使用者體驗2.6物流與配送2.7資訊流的統整3失敗因素4參見5參考5.1書目5.2註釋6外部連結發展歷史[編輯]播放媒體2020年9月2日雲南瑞麗中緬邊境跨境電商「擺渡人」:打通兩國物流「最後一公里」在過去的30年間,電子商務的概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最初,電子商務意味著利用電子化的手段,將商業買賣活動簡化,通常使用的技術包括電子資料交換(EDI)和電子貨幣轉帳,這些技術均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應用。

典型的應用是將採購訂單和發票之類的商業文件透過電子資料的方式傳送出去。

電子商務中的「電子」指的是採用的技術和系統,而「商務」指的是傳統的商業模式。

電子商務被定義為一整套透過網路支援商業活動的過程。

在70年代和80年代,資訊分析技術進入電子商務。

80年代,隨著信用卡、自動櫃員機和電話銀行的逐漸被接受和應用,這些也成為電子貿易的組成部分。

進入90年代,企業資源計劃(ERP)、資料探勘和資料倉儲也成為電子商務的一個部分。

當網際網路於1994年進入公眾的視線時,很多記者和學者預測電子貿易將很快成為主要的商業應用模式。

然而,網路安全協定(例如HTTPS)用了四年的時間才發展的足夠成熟並獲得大範圍的應用。

接下來,在1998年和2000年之間,大量的美國和西歐公司開發了許多不成熟的網站。

在「.com」時代,電子商務增加了新的組成部分——「網路貿易」,客戶在資料加密傳輸技術支援下,利用網路商店的虛擬購物車和信用卡等電子貨幣支付形式,透過網際網路完成商品和服務的採購。

雖然大量的「純電子商務」公司在2000年和2001年的「.com」衰退期消失了,還是有很多傳統的「水泥加磚塊」的零售企業認識到這些「.com」公司揭示了潛在的有價值的市場空間,開始將電子商務的功能增加到網站上。

例如,在線上食品銷售公司Webvan倒閉後,兩家傳統的連鎖超級市場Albertsons和Safeway都開始了附屬的電子商務功能,消費者可以直接線上訂購食品。

電子商務是在資訊科技的發展和商業環境的變化等雙重因素驅動下發展起來的。

如今,電子商務的涵蓋十分廣泛的商業行為,從電子銀行到資訊化的物流管理。

電子商務的成長促進了支援系統的發展和進步,包括後台支援系統、應用系統和中介軟體,例如寬頻和光纖網路、供應鏈管理模組、原料規劃模組、客戶關係管理模組、存貨控制模組、會計核算和企業財務模組。

於傳統之國際貿易產業鏈中,商品須透過工廠、出口商、批發商、零售商及消費者五道程序,最終才能完成交易。

而跨境電商透過網路之媒介,使交易程序縮短,節省交易過程中之成本,增加利潤空間。

[1]:13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吸引眾多企業與個人之關注,國際貿易市場參與者默默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個人透過跨境電商銷售商品,於ebay等跨境電商平台創業。

中國境內之網際網路公司,紛紛看見跨境電商之發展潛力,阿里巴巴集團、京東商城、騰訊及順豐速運自2014年開始對跨境電商進行布局。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