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珠仔(水晶體)真的比原來的好用嗎? | 人工水晶體後遺症

水晶體是一個具有雙凸透鏡形狀的透明體,就像一個圓形的放大鏡一般,前方直接接於虹膜的後面(也就是在瞳孔後面),而後方接著玻璃體,它的邊緣有許多捷狀體小 ...人工珠仔(水晶體)真的比原來的好用嗎?眼科   張祐誠主治醫師   賴昱宏主任(小港院區)(102年3月)有時在門診會遇到問道:「醫師!我本來在開白內障以前,看書都不用戴眼鏡,怎麼開完白內障裝了人工水晶體之後,反而看近的東西變得很模糊呢?」,聽了病人這樣的抱怨,就知道可能是術前病人的期待過大,或者是術前沒有跟病人好好的溝通清楚!因為開完白內障之後,人體眼睛本身調節看遠看近的能力就會喪失很多。

人類水晶體的功能水晶體是一個具有雙凸透鏡形狀的透明體,就像一個圓形的放大鏡一般,前方直接接於虹膜的後面(也就是在瞳孔後面),而後方接著玻璃體,它的邊緣有許多捷狀體小帶的纖維附著,將水晶體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因此才不會隨著眼球的轉動而飄動。

水晶體在眼球中有三個主要的功能:(一)屈光:因其清澈透明且具有15至20屈光度的屈折力,能使光線透過並且聚集在視網膜上。

(二)調視作用:我們眼睛要看遠又看近,就是要靠水晶體厚度的改變,導致屈光力的改變,看遠方時,放鬆,拉緊小帶纖維而把水晶體拉平。

而看近物時,睫狀肌收縮,小狀纖維放鬆,使水晶體變凸來增加屈光率。

隨著年齡的老化,水晶體彈性逐漸減少,調節作用亦減低,也就是老花眼的形成。

(三)過濾有害光線:水晶體對紫外線的吸收力很強,可以阻止紫外線直接照射到視網膜,造成視網膜的傷害。

然而在動了白內障手術裝了一般的人工水晶體之後,屈光和過濾紫外線的功能仍然保留,可是卻喪失了原有水晶體的調視作用。

因此當視力還夠用的時候,是不一定要開白內障手術的,所幸因為科技的進步,這幾年來已經發展出多種功能性的自費人工水晶體來改進傳統的人工水晶體缺乏的功能。

功能性人工水晶體,大致上可分為四種,包括黃色水晶體、非球面設計的水晶體、矯正散光的水晶體、以及多焦點抗老花的水晶體,各有不同訴求,但其目的同樣是來提升視力及影像品質。

1.黃色水晶體(保護視網膜以及黃斑部)人工水晶體已經從透明的進展到”黃色”。

除了紫外線是水晶體的殺手,大自然中的藍光也可能對視網膜有潛在的傷害,可能會增加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機率,而黃色水晶體就標榜它可有效過濾藍光,達到保護視網膜及黃斑部的效果。

2.非球面設計水晶體(提高影像清晰度)「非球面設計的人工水晶體」更貼近人類與生俱來的水晶體功能。

早期的人工水晶體屬於球面設計,在視野周圍易出現影像扭曲,另一方面因夜間看到燈光會有眩光。

因此,「非球面設計的人工水晶體」是仿照人類水晶體表面的彎曲度,降低光學系統的球面像差,避免週邊影像扭曲,讓光線聚焦在一點,提高影像的清晰度。

3.矯正散光水晶體(不用再配鏡矯正)臨床上約有3至4成病人原本在開刀前就已合併散光,以致看較遠的物體會有雙影的現象,因此開完刀之後多數人仍有殘留散光,以致感到視力模糊,必須搭配眼鏡來矯正散光。

不過,如果植入「散光矯正型人工水晶體」,則無需配戴散光眼鏡,就能擁有清晰的視力。

4.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看遠看近一次完成)傳統單焦點水晶體僅提供看遠距離的單一功能,閱讀時還需另配戴老花眼鏡,「多焦點水晶體」兼具看遠和看近的功能。

不需再戴一付老花眼鏡。

5.可調性人工水晶體(配合眼睛睫狀肌調適功能)可調性人工水晶體是最新設計的人工晶體,其水晶體之材質較為柔軟,可隨著睫狀肌收縮而自然調節遠、中、近之視力。

一般病人可恢復到40歲左右之視力,唯看報紙之小字往往仍需配戴老花鏡片。

然而這些高功能的人工水晶體費用較高,民眾還是要根據本身的需求以及預算並與醫師討論,請醫師協助您做選擇來挑選合適的人工水晶體。

【回本期目錄】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