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自控式止痛法PCA在臨終關懷扮演的角色 | 自控式止痛藥物
提供者主要控制藥物的選擇(如選擇何種嗎啡類止痛藥物)、給予的劑量、給予藥物的投予方式(如靜脈注射、皮下注射、脊椎注射等)、及控制「鎖定時間」和「四 ...病患自控式止痛法PCA在臨終關懷扮演的角色麻醉科麻醉科主任余廣亮講師湯兆舜副教授 有一回,一位面帶苦楚的病患被家屬以輪椅推進疼痛科門診,並以微弱的聲音,喊著說:「醫生,拜託!給我PCA來止痛,我受不了....」我便問他說:「你知道PCA是什麼嗎?」家屬搶著回答說:「PCA是什麼藥,我們不知道,反正一按鈕就不痛了。
」這是一位癌症末期,並有骨轉移及癌症疼痛症狀的病人,他最近數星期都常常往急診處跑,為了得到一針的止痛劑,讓他獲得短暫的疼痛紓解,但他是多麼渴望得到「一按鈕就不痛」的處置呢!也許這位病患及家屬並不真正了解PCA是什麼?但PCA卻已在癌症疼痛病患中流傳開了。
什麼是PCA?PCA真的有這麼神奇止痛效果嗎?PCA全名是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意譯即病患自控式止痛法。
PCA設計的理念來自病患本身對自我的疼痛是最瞭解及知道的,當病患感到疼痛後,再告知護士,然後由護士告知醫師開處方箋,據國外資料統計整個處方流程平均需時約半小時,因此當病患感疼痛時,仍需等候一陣子才獲得疼痛紓解,若發生在半夜時,這種等待的時間之可能更久了,因此PCA的目的就是透過電腦的輔助,藉按鈕之裝置允許病患隨心所欲做適時的藥物控制使用,所以又可稱為「床邊按鈕」。
然而有人會擔憂藥物使用過量或不當的可能?其實PCA的應用原則分醫師(提供者)、病患(使用者)及儀器三部份。
提供者主要控制藥物的選擇(如選擇何種嗎啡類止痛藥物)、給予的劑量、給予藥物的投予方式(如靜脈注射、皮下注射、脊椎注射等)、及控制「鎖定時間」和「四小時限制」的操作。
而使用者的部份則可控制藥投予的時間,當病患感疼痛開始或劇增時,便可透過「床邊按鈕」立刻獲得藥物的投予。
至於儀器部份,可提供不同藥物劑量的選擇、給藥的模式及一些控制參數,給藥的模式有持續滴注及間歇劑量兩類,兩者多合併使用;控制參數則有「鎖定時間」及「四小時限制」二種操作設定。
「鎖定時間」的定義係指在設定時間裡,藥物的投予量是被限定的,如間歇劑量的投予只能給予一次,舉例說明,每當病患按一次「床邊按鈕」時,儀器便會記錄為「需求」,而儀器做出回應送出間歇劑量時為「投藥」,若「鎖定時間」為15分鐘,而病患在這段時間內按三次「床邊按鈕」,則有3次「需求」,但儀器只會給予一次「投藥」。
而「4小時限制」指在4小內總藥量投予會有一上限劑量限制。
這樣,醫護人員可以更積極的參與止痛治療,而不必擔心藥物濫用及過量的疑慮。
而所有「需求」和「投藥」的次數與時間都會清楚地記錄在儀器的微處理器內,可提供醫師參考來作藥物的更改或調整。
疼痛的處理不再是病患以「可憐的」眼神,「懇求」醫護人員給予一針止痛劑,或醫護人員以「憐憫者」的角度「賜下」一針止痛劑的單向模式了;而是讓病患和醫護人員在共同理解病患的疼痛情況下所擬定的止痛策略,是互動互尊的前題下建立的。
這樣看來,PCA的理念最能符合臨終關懷的精神了,因為當癌症無法治療,死亡不可避免時,醫療的重點會從疾病的「治療」(cure)轉為症狀的「照顧」「舒解」(care)(relief)。
目的是要讓病患「平靜地」、「安祥地」和「尊嚴地」過最後人生的一段旅程,達到「善終」(Gooddying)。
安寧居家療護簡介居家安寧療護常見的症狀及處理高醫醫訊第17卷第8期
」這是一位癌症末期,並有骨轉移及癌症疼痛症狀的病人,他最近數星期都常常往急診處跑,為了得到一針的止痛劑,讓他獲得短暫的疼痛紓解,但他是多麼渴望得到「一按鈕就不痛」的處置呢!也許這位病患及家屬並不真正了解PCA是什麼?但PCA卻已在癌症疼痛病患中流傳開了。
什麼是PCA?PCA真的有這麼神奇止痛效果嗎?PCA全名是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意譯即病患自控式止痛法。
PCA設計的理念來自病患本身對自我的疼痛是最瞭解及知道的,當病患感到疼痛後,再告知護士,然後由護士告知醫師開處方箋,據國外資料統計整個處方流程平均需時約半小時,因此當病患感疼痛時,仍需等候一陣子才獲得疼痛紓解,若發生在半夜時,這種等待的時間之可能更久了,因此PCA的目的就是透過電腦的輔助,藉按鈕之裝置允許病患隨心所欲做適時的藥物控制使用,所以又可稱為「床邊按鈕」。
然而有人會擔憂藥物使用過量或不當的可能?其實PCA的應用原則分醫師(提供者)、病患(使用者)及儀器三部份。
提供者主要控制藥物的選擇(如選擇何種嗎啡類止痛藥物)、給予的劑量、給予藥物的投予方式(如靜脈注射、皮下注射、脊椎注射等)、及控制「鎖定時間」和「四小時限制」的操作。
而使用者的部份則可控制藥投予的時間,當病患感疼痛開始或劇增時,便可透過「床邊按鈕」立刻獲得藥物的投予。
至於儀器部份,可提供不同藥物劑量的選擇、給藥的模式及一些控制參數,給藥的模式有持續滴注及間歇劑量兩類,兩者多合併使用;控制參數則有「鎖定時間」及「四小時限制」二種操作設定。
「鎖定時間」的定義係指在設定時間裡,藥物的投予量是被限定的,如間歇劑量的投予只能給予一次,舉例說明,每當病患按一次「床邊按鈕」時,儀器便會記錄為「需求」,而儀器做出回應送出間歇劑量時為「投藥」,若「鎖定時間」為15分鐘,而病患在這段時間內按三次「床邊按鈕」,則有3次「需求」,但儀器只會給予一次「投藥」。
而「4小時限制」指在4小內總藥量投予會有一上限劑量限制。
這樣,醫護人員可以更積極的參與止痛治療,而不必擔心藥物濫用及過量的疑慮。
而所有「需求」和「投藥」的次數與時間都會清楚地記錄在儀器的微處理器內,可提供醫師參考來作藥物的更改或調整。
疼痛的處理不再是病患以「可憐的」眼神,「懇求」醫護人員給予一針止痛劑,或醫護人員以「憐憫者」的角度「賜下」一針止痛劑的單向模式了;而是讓病患和醫護人員在共同理解病患的疼痛情況下所擬定的止痛策略,是互動互尊的前題下建立的。
這樣看來,PCA的理念最能符合臨終關懷的精神了,因為當癌症無法治療,死亡不可避免時,醫療的重點會從疾病的「治療」(cure)轉為症狀的「照顧」「舒解」(care)(relief)。
目的是要讓病患「平靜地」、「安祥地」和「尊嚴地」過最後人生的一段旅程,達到「善終」(Gooddying)。
安寧居家療護簡介居家安寧療護常見的症狀及處理高醫醫訊第17卷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