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則 | 吸引力法則

吸引力法則(Law of Attraction),吸引定律吸引力法則可以簡單定義為——“關註什麼,就吸引什麼”。

當然關註的事物包括想要的和不想要,這一事物就有可能會在 ...吸引力法則用手机看条目扫一扫,手机看条目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吸引力法則(LawofAttraction),吸引定律目錄1什麼是吸引力法則2吸引力法則的發展3吸引定律的故事和案例4吸引力法則的啟示5參考文獻6相關條目[編輯]什麼是吸引力法則  吸引力法則可以簡單定義為——“關註什麼,就吸引什麼”。

當然關註的事物包括想要的和不想要,這一事物就有可能會在你的生活中占大部分。

[1]  比如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有趣的現象:如果第二天有事,我們想五點起來,於是第二天即使沒有鬧鐘我們也會在五點起床。

這就是吸引力的作用。

我們的思想、感覺、言語以及行為製造能量,這些能量依序吸引類似的能量:負面能量吸引負面能量,正面能量吸引正面能量。

從結果上看,思想對事物有著很大的吸引力,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做是事物隨著人的變化而變化。

[2]  更廣泛的說,吸引定律是當一個人的思想專註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他吸引而來。

最典型的是比如會吸引具有類似思想的人,同時又被對方吸引的過程,這是一個相互吸引的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思想對另一個思想的影響。

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兩個具有相似心態的人會彼此吸引。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人總是傾向於跟自己的同類待在一起。

這主要是由於人在心理上需要尋求一種歸宿感,從而獲得五大需求之一的安全感。

而能把分散的人集中起來形成一個群體的就是這個群體的靈魂人物。

一般被這個靈魂人物召集到一起的分散的人身上總會有這個靈魂人物的一些影子,也就是說他們具有某種共性,正是由於這種共性,這個靈魂人物才能把人們吸引過來,從而形成一個團結的群體。

[3][編輯]吸引力法則的發展  “吸引力法則”作為一個正式的術語誕生不過一百多年的歷史,但是它背後的精神卻存在於古老的印度人的信仰之中。

隨著印度教對通神學的影響,吸引力法則的概念逐漸出現在一些早期的有關通神學的文獻中。

1877年,“吸引力法則”作為一個專業術語,出現在赫蓮娜·布拉瓦茨基(HelenaBlavatsky)的關於神秘密教的書《揭開伊西斯的面紗》(IsisUnveiled:SecretsoftheAncientWisdomTradition)中,而在1879年4月6日的《紐約時報》上,一篇關於在科羅拉多州淘金熱中吸引財富的文章里提到了“吸引力法則”,這便是“吸引力法則”的概念第一次出現在大型的報刊媒體之上。

  1906年,“新思維”的雜誌編輯威廉姆·沃爾特·阿特金森(WilliamWalkerAtkinson)在他的“新思維”書籍《思維波動或思維世界的吸引力法則》(ThoughtVibrationortheLawofAttractionintheThoughtWorld)一書中介紹了“吸引力法則”。

  1907年,布魯斯·麥克萊蘭(BruceMacLelland)出版了他的《想象力帶來富有》(ProsperityThroughThoughtForce),在書中,他對吸引力法則做了總結,並提出“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Youarewhatyouthink,notwhatyouthinkyouare)的概念,之後,有關吸引力法則的研究層出不窮,並被貼上了諸如“思維科學”“精神科學”“新思維”等各色各樣的標簽,而這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包括有1926年出版的歐內斯特·赫爾姆斯(ErnestHolmes)所著的《心靈科學的基本思想》(TheScienceofMind),1949年雷蒙德·霍利維爾博士(Dr.RaymondHolliwell)所著的《讓吸引力法則伴隨工作》(WorkingWithTheLaw)等等  在此之後的半世紀中,有關“吸引力法則”的研究似乎乏善可陳。

20世紀90年代,傑瑞·希克斯(JerryHicks)和埃絲特·希克斯(EstherHicks)出版了包括《亞伯拉罕的教義》(TheTeachingsofAbraham)《情緒的驚人力量》(TheAstonishingPowerofEmotions:LetYourFeelingsBeYourGuide)在內的一系列著作,因為這些書籍的暢銷,關於吸引力法則的信息和資料再次廣泛被人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