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作学术书评 | 學術書評範例

西方学术刊物的书评制度是这样的: 每个学术出版社出版一本学术专著后,都要寄给权威的学术期刊,由期刊主编挑选其中值得评 ...豆瓣登录注册书评客致书评人致图书业者刊物掠影书人心语互助书苑评客风采前世今生>书人心语如何写作学术书评风君2014-05-1819:56:13选自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第十二讲《书评与札记》豆瓣试读部分研究生的科班训练,除了要会写论文和专著,也要会写书评和札记。

要做一个真正现代意义的学者,特别要学会写书评,写真正意义上的书评。

因此,在这一讲中,我重点谈书评。

一、书评制度书评是一本学术杂志中举足轻重的部分,西文学术期刊的主体是论文(Article)和书评(Review),论文往往只有几篇,涉及的范围不够广。

对于读者来说,更重要的有时是书评,因为书评才能真正反映这本刊物所涵盖的各个方面。

我们翻看一本杂志时所获取的知识,有时并不在于论文,而在书评,这是和西方学术刊物的书评制度相关联的。

因为中国学术期刊一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书评制度,所以一本杂志中,主体是论文,书评只占极少的篇幅,甚至没有书评。

所发表的书评涵盖的方面不广,大多数书评是一些对所评之书的概述和夸奖,没有提供更多的信息,所以一般也不受读者重视,只受作者和出版社的重视,因为其中一些书评是作者或出版社编辑找人写的。

西方学术刊物的书评制度是这样的:每个学术出版社出版一本学术专著后,都要寄给权威的学术期刊,由期刊主编挑选其中值得评的书,去约请与该专著研究领域相关的专家来撰写书评,同时也就把这本书送给写书评的人。

这种由杂志自身来选择权威专家的做法,很好地避免了由作者本人或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把自己写的书或编的书送给书评作者,因为后者必然产生人情稿子。

所以,我们在西方经常遇到的事情是,一个学者出版了一本新书后,都在提心吊胆地等待书评的发表,而他/她并不知道书评都是谁在写,更不能干预书评作者写什么。

我在耶鲁大学时,某一天见到韩森(ValerieHansen),我说《守护神》(Numen)上有一篇你的NegotiatingDailyLifeinTraditionalChina:HowOrdinaryPeopleUsedContracts,600-1400(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1995)的书评,她赶快跑去看。

足见书评在西方作者眼中有着与中国不同的学术意义。

因为书评是由杂志约请的专家撰写的,所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杂志自身手中,杂志也把自己所发表的书评水准,看作是该杂志的学术水准,这样的一种学术认定的结果,是杂志要约请权威来写稿,而不接受书评投稿。

我们常常看到在一些刊物的约稿通知里面说,书评不接受投稿,如果你特别希望评某本书的话,必须先和主编联络,在得到主编的同意后,才能撰写。

同时,由于杂志对自己发表的书评水准的认定,所以一般来讲是不接受反批评的。

你可以在其他刊物上发表商榷文章,但在发表书评的刊物上是不行的,即使你的反批评是很有道理的,一般情况下也是不给刊登的。

这种做法有点霸道,但实际上是为了一个杂志的正常运作,因为你一旦发表了反批评,则必然引起书评作者的再度反批评,这样你来我往,批评文章越来越多,文字越来越长,那么这个杂志的篇幅就大量被占掉,而批评双方有时也从学术争论发展到意气之争,降低了杂志的学术水平,这样下去杂志是无法办的了。

在中国,大多数刊物没有这么严格的书评制度。

比如几年前《历史研究》发表了,很有分量,是中国学术界少有的书评,虽然有些话用词过于激烈,但仍给中国学术界带来一股新的气息。

但是因为《历史研究》没有规范的书评体制,很快就发表了反批评文章,这其实是否定自己。

所以,发表书评的杂志是不能够发表反批评的,但并不反对书的作者在其他地方发表反批评的文章。

当然,西方杂志赋予书评作者的这种话语权,有时也被利用来作为攻击他人的手段。

比如《哈佛亚洲学报》(HJAS)第58卷第1期(1998年)发表的贝格利(RobertBagley)撰写的长篇书评,用十分激烈的言辞批评巫鸿《中国早期艺术和建筑中的纪念性》一书,指作者在书中表现了至今没有改造好的“中国劣根性”!对于这样一篇学人看了都觉得超乎学术的“毁灭性的批评”,《哈佛亚洲学报》就是不发表巫鸿的反批评,最后还是李零先生出面,在刘东主编的《中国学术》第2辑(2000年)中,同时发表贝格利书评的中文翻译和巫鸿的答辩文章,让读者自己看看谁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