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美系銀行獲利模式與隱憂 | 銀行獲利來源

在低利時代下,以美國24家大型金融機構為成分股的KBW銀行指數竟從今年年初的96.96走升至4月26日的124.34,漲...07:40輝達看好元宇宙商機!發布樂觀財測盤後股價漲5%07:30油價急挫近3%!估美釋出戰略儲油金價朝1,900美元進攻親愛的用戶您好:謝謝您一直以來的支持及勉勵,是我們最珍視的優質會員。

經濟日報網全新改版,推出「數位訂閱」服務,特別獻上專屬4折優惠。

期許更多具脈絡的深度內容,為您梳理碎片化的財經資訊。

下次再說領取專屬優惠經濟日報觀點社論透視美系銀行獲利模式與隱憂高盛。

(路透)本文共1520字銀行業高盛投資','','','','','','','','','','','','','00:002021/04/2900:55經濟日報社論在低利時代下,以美國24家大型金融機構為成分股的KBW銀行指數竟從今年年初的96.96走升至4月26日的124.34,漲幅達28%,高於標準普爾500(S&P500)指數漲幅13%,著實令人驚豔。

其中,高盛(GoldmanSachs)、小摩(JPMorgan)與富國銀(WellsFargo)的股價漲幅更分別達到30%、21%與49%。

翻開這些銀行第1季財報資料,在長期低利率與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銀行傳統的放款業務迄今未見起色。

高盛、小摩與富國銀的放款年增率持續縮減,且信用卡放款、個人信貸與房屋貸款等業務動輒衰退10~20%以上。

既然如此,為何銀行股指數仍看漲?主因有三:推薦首先,隨著疫苗開打,各界樂觀預期疫情受控並提振經濟,各銀行大幅度減少放款備抵呆帳提存,推升該行獲利。

今年第1季,高盛、小摩與富國銀備抵呆帳提存年增率就分別縮減,各為-107%、-162%及-126%之多;其次,隨著市場波動,各銀行操作債、匯與大眾商品的市場交易部門,獲利貢獻提升,高盛第1季操作獲利成長31%、小摩獲利成長18%,富國銀則提升25%,表現均優於前季。

第三,去年在疫情肆虐下,市場資金幾乎轉向股市,加以新科技型態的轉變,包括電動車、基因工程、遠端醫療、金融科技及既有產業的升級等變化,讓許多新創公司急欲藉股市籌措資金來加速投入新產品研發。

於是,去年起美國興起一股特殊目的收購公司衍生的購併與上市風潮,也讓美系銀行負責承銷與財務諮詢部門的手續費收入大增。

不過,雖然今年第1季各銀行獲利表現頗佳,但仍有幾起對沖基金違約事件讓銀行膽戰心驚。

例如,今年1月美國電子產品銷售商遊戲站(GameStop)股票發生持續軋空的現象,部分對沖基金因受到線上交易論壇大量投資散戶對做的衝擊,蒙受重大財務損失,凸顯出在當今社群網站串聯下,銀行與對沖基金往來的市場風險比往昔更複雜;又或是3月底ArchegosCapital爆倉事件,也是高槓桿交易風險的實例。

該家族基金與華爾街各大投資銀行進行高達數倍或十數倍的總報酬交換(TotalReturnSwap)衍生性商品契約交易,推升其連結的媒體類股與中概股股價。

但在其高槓桿操作失利後,各家投資銀行逃命似地狂拋這些股票,致使股價暴跌,ArchegosCapital在這些股票的倉位一夕爆損,更讓往來銀行嚇出一身冷汗。

在牽涉銀行中,高盛率先抽身拋售契約連結持股,受傷較不嚴重,但其他如瑞士信貸、野村等則沒那麼幸運。

由此可知,在當前低利率環境下,利差受到嚴重擠壓,銀行傳統放款業務利潤貢獻相對微薄,大型金融機構以債、匯與大眾商品交易及承銷與財務諮詢部門為重點業務,也成為主要獲利來源。

而該等部門之所以能產生亮眼獲利,主要是受惠於聯準會超低利率與無限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致資產價格大漲、新股上市熱絡,以及數位化加速購併活動的進行。

只是,當前極寬鬆貨幣政策終有盡頭,待經濟成長回到正軌,聯準會貨幣政策肯定會朝正常化推進,屆時,金融市場、購併與新股上市活動也將恢復正常狀態,且備抵呆帳準備也不可能無止境地釋出,外在環境將難以再完全支撐銀行目前的獲利結構。

因此,銀行業還是應該在晴天時,厚植企金與消金核心業務的根基,重新扮演好金融中介的天職,以促進實質投資及經濟成長為己任,而不是一味地追逐非常情境下的獲利型態。

當然,數位時代仍有許多新金融業務亟待開發,但類如Archegos事件所突顯的高槓桿風險,亦提醒著銀行業者必須謹記兼顧獲利與風險才是經營管理重點,特別是在面對類似的重大事件時,尤須當機立斷、敏捷地因應變局。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