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評論 | 書籍評論

書籍評論 首頁 向上 書籍評論 電影評論 社會評論 文化評論 其他評論. I am Solo-​Man. I like solo. 作者:托爾金(J. R. R. Tolkien) 譯者:朱學恆.IamSolo-Man.Ilikesolo.       作者:托爾金(J.R.R.Tolkien)  譯者:朱學恆     書名:《魔戒》(TheLordoftheRings)             出版: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也談「魔戒」:偉大的終結2003/02/22       原本以為《魔戒》類似於《哈利波特》那樣無聊。

但為了陪伴兒子觀賞和閱讀後,竟令我大出意料之外。

我一眼就看出作者絕非泛泛之輩,而且故事的情節,處處可見西方基督教文化的隱喻和刻痕。

進一步了解後,果然,作者托爾金是英國大師級的作家和教授,他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並與享譽盛名的基督教作家路易師(C.S.Lewis)是同僚好友。

事實上,在路易師從無神論轉變為基督教作家的過程中,托爾金扮演著重要角色。

       解讀這部三大冊的鉅著,當然有許多不同角度。

但我在此想說的是「偉大的終結」。

在書中,每一個看到魔戒的人,都不由自主地被它誘惑,想要擁有它。

很多讀者或影評人說,魔戒代表的是宇宙中一種邪惡的力量。

但我不以為然。

正確而言,邪惡的不是魔戒本身,而是人透過它所被誘發出來的某種東西。

即內心深處一種永不停歇的渴望,迷戀著自己的偉大、不朽、優越、支配和強壯威武。

       在非文學的真實世界中,人正是透過對權力、財富、美貌以及各式各樣名利的追求,來實現這樣一種永不停歇的內在渴望。

魔戒所象徵的正是此。

它承諾並賦予追求者以一切,然後讓你淪為惡──索倫──的奴隸。

另一方面,惡也從來不是孤立的,就像薩魯曼與魔多各懷鬼胎的聯盟。

就在歷史和我們的周圍,惡的奴隸總藉由形成勢力龐大的共犯結構,擴張自己的優越和支配到淋漓盡致的地步。

       然而,歷史的終結竟是偉大的終結。

       魔戒最後被丟棄在末日火山裡。

這正意謂著所有的征服和傲慢都被熔解了,即使是灰燼都不存。

從這裡來看,一個回歸平安祥和的新天新地,最根本的意義是什麼呢?並非什麼黃金街、碧玉城,而是再也沒有屬於權力、知識、財富和道德的傲慢,和以支配為滿足的屈從意志了。

       魔戒只是誘惑,它並不必然使人邪惡。

只要一顆童心,就像矮小的哈比人佛羅多和山姆那樣,就能安全地持有魔戒。

童心所意謂的,是單純善良與柔和謙卑。

它更多嚮往生命中的真、善、美和愛,而不迷戀自己的偉大、支配和優越。

這樣的人看似渺小和微不足道,只處在夏爾那樣的邊陲和角落,但竟是改變歷史與拯救世界的關鍵。

因為他們擁有摧毀魔多的唯一武器,即一個不為魔戒所誘惑的、質樸的心靈世界。

       童心不僅就是天國,也為週遭的世界創造了天國。

       遺憾的是,在成人世界中,這樣的童心並不多。

我們更多是貫穿書中的那個骨瘦如柴又酸臭的咕魯。

他曾經持有魔戒,但這樣的「寶貝」經驗卻導致他無以自拔。

他窮追不捨地跟蹤著佛羅多。

雖然他還是沒有得到魔戒,不能算是惡的奴役;但因著對魔戒的極端追求,卻成為渴望的奴役。

       人不就分為這兩種嗎?一種是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魔戒,於是成為邪惡的奴役;另一種是還沒有得到魔戒,成為渴望的奴役。

前者是可惡,後者是可憐。

       咕魯的悲劇,在於因為對魔戒的極端渴望,生命已經徹底扭曲。

他再也不知道什麼是平安與祥和,充斥的只是畏縮、枯竭、空洞、恐懼和掙扎。

這正是許多人真正的生命光景和寫照。

我們深陷在擁有權力、財富、美貌或名利的貪婪中,夢想著只要擁有魔戒這樣的寶貝,就可以克服內心因為相對平庸、窮乏、軟弱和卑微所致的不安和恐懼。

而就在渴望與恐懼、擁有與失去之間,生命飽受折磨和煎熬。

       你我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咕魯,不是嗎?       成為偉大和不朽,讓自己優越和支配,這好像不是誘惑,而是本能。

從馬基維里、尼采、黑格爾,到今天許許多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