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0法則】聰明工作,認真玩-經理人月刊-雜誌訂閱優惠網 ... | 80%20%法則 管理

等到品質管理革命在1970年代從日本紅回歐美時,朱蘭在1975年5月號的《品質進展》期刊上,發表〈非帕雷托法則:我的過失〉(The Non-Pareto Principle; Mea ...本期文章【80-20法則】聰明工作,認真玩齊立文   80/20法則不論是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

但,你真的知道怎麼運用它嗎?還是一知半解,無所適從也無從下手做改變?本期就讓《經理人》來告訴你,看得到,也用得著的80/20法則,讓你從此受用不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老生常談,鼓勵人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兩分耕耘,八分收穫」,乍看有點違反常識和直覺,但仔細尋思,這意味著高投資報酬率,代表事半功倍。

「80/20法則」主張:一小部分的原因、投入或努力,「通常」可以產生大部分結果、產出或酬勞。

代入數字之後,典型的模式會顯示:80%的結果,可歸結於20%的原因;80%的產出,來自於20%的投入;80%的成果,歸功於20%的努力。

換言之,50%的努力產生50%的成果,才是少見的模式。

80/20這兩個數字只是基準點,用以比喻在大多數情況下,投資與報酬之間的關係多半接近於80:20。

不過,在實際狀況下,兩個數字加起來不一定是100,可以是80/30,或15/50,重點在於呈現二組資料之間的不平衡關係。

找出真正重要的人事物《管理是什麼》(天下文化出版)一書指出:「80/20法則是管理思想中最基本的訓練之一。

無論在組織裡,還是在日常生活的許多層面,通常都是由一小部分的X(X可能是決策、產品、顧客、配銷通路…)貢獻出不成比例的大成效。

」這一小部分的X,揭示出:成效和人們辛勤工作的程度、是不是更有技巧地工作,並沒有絕對的關係;人們在組織或生活中有許多不成比例的金錢、資源和時間的浪費;我們對於真正重要的人事物,並未給予應有的關注。

這一小部分的X,告訴我們:無論是在工作或生活,只要找出20%的關鍵點,做為努力的方向,付出更多的時間,就能獲致更高的成效或報酬。

80/20法則是一種思考法,告訴你一定可以只用兩分的努力,獲取八分的利潤。

問題在於,你能不能找出那兩分的努力是什麼?你可知道那最單純、最關鍵的20%在哪裡?而即使找到了努力的重點,還只是起點而已,可以讓你不用瞎忙、避免浪費,能夠把力氣和資源用在對的地方;更重要的在於,你必須花費更多心力、時間和資源在這少數的關鍵要素上。

如果你發現原來有80%的成果,是來自於20%的努力;你若是再強化那20%,並且設法改善原本成效不彰之處,說不定就能創造95%或更高的成果。

相較於用100%的努力,得到100%的成果;或是80%的投入,只得到20%的產出,不是更省時、省力、有效率嗎?帕雷托提出,朱蘭發揚光大80/20法則有許多不同的稱呼,包括「帕雷托法則」(ParetoPrinciple)、「關鍵少數法則」(LawoftheVitalFew)、最省力法則(PrincipleofLeastEffort)和「不平衡原則」(PrincipleofImbalance)等。

帕雷托是義大利經濟學者維爾弗瑞多‧帕雷托(VilfredoPareto)的姓氏,他在偶然中注意到,19世紀英國人的大部分所得和財富,都流向少數人手裡,而且某一個族群占總人口數的百分比,和該人口群所享有的總收入或財富之間,存在著一致的數學關係。

《80/20法則》(大塊文化出版)一書指出,帕雷托「發現」的是人口群中財富分配的不均衡,但是他從未使用「80/20法則」這個詞,來描述所得分配不均現象,甚至未曾指出:80%的收入集中在20%的人身上,雖然從他複雜的計算中,的確可以導出這樣的結論。

真正為80/20法則這個「普遍現象」冠以「帕雷托法則」的人,是品質管理大師約瑟夫‧朱蘭(JosephJuran)。

他在1941年造訪通用汽車(GeneralMotors)時,聽聞該公司正以帕雷托的財富分配研究,用來對照其高階主管的薪資所得,並且得出了近似的分配型態。

朱蘭在自傳《品質大師創造朱蘭》(麥格羅‧希爾出版)當中寫道,那是他第一次接觸到帕雷托的研究論述,當下就把這個名字記住了。

工程師出身的朱蘭,之所以會對帕雷托的研究印象深刻,是因為他早在1920~1930年代,就觀察到:當他試著將每一個品質瑕疵按照發生頻率多寡依序排列時,少數幾個瑕疵,就占了絕大多數比例。

他同時發現,類似的現象也存在員工缺席率、導致意外事故的因素等等。

按照朱蘭的說法,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