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10幾萬嘆買不起房,人生勝利組淪下流社會!「囤房稅」救 ... | 房價 買不起

「囤房稅」救不了高房價,解方在「租屋族」. 月薪10幾萬嘆買不起房,人生勝利組淪下流社會.在今天看見明天×月薪10幾萬嘆買不起房,人生勝利組淪下流社會!「囤房稅」救不了高房價,解方在「租屋族」李華驎(RussellH.Lee)房地產shutterstock2021-03-1114:22+A-A加入收藏昨天和一個朋友聊了許久,原本是高階主管的他,月薪十幾萬,出入有公司配車和司機,想當然爾是人生勝利組。

結果為了要把媽媽接來住,想換個大一點的房,打聽了一下,同社區都一坪60萬了,算了算自備款和未來的房貸,頓時覺得自己墮落下流社會。

 順便一提,「下流社會」一詞在15年前曾流行過,當時是周刊出了一篇文章,說有一對年薪加起來200萬的夫妻,去看了大安區每坪50萬的老舊公寓,瞬時覺得自己變成下流社會。

這篇文章沒說那對夫妻後來到底買了沒,要是沒買,今天回想起每坪50萬的大安區房子,應該心情比當年更鬱卒! 的確,十幾年前高房價的問題基本只存在於台北市,但如今,如同癌細胞蔓延,除了少數地方,台灣大多數的城市房價和所得比都高的嚇人。

不意外的,台灣社會多數的問題,少子化、社會對立、年輕人不努力,因為反正再努力也買不起房….等都被訴諸於房價高漲。

 而更不意外的是,政府也祭出了不少打房政策,如囤房稅、短期內買賣課重稅……等企圖打壓房價平息民怨,甚至不少人指出房地產持有稅太低了,最好是調高不動產持有稅,逼這些有錢人「受不了最後被迫釋出房子」。

 這是很多人直覺的想法——高稅率就可以迫使房價下跌。

但我必須很遺憾的告訴你,短期內買賣課重稅從馬英九時代就一直沒停過,如果有效早就有效了。

 至於提高囤房稅、持有稅,甚至限制租金漲幅,在這幾年做的最猛的其實是南韓,韓國的不動產持有稅(房屋稅+土地稅)最高甚至到了6%(台灣目前是自住1.2%,非自住1.5~3.6%,未來要調高到4%),一年內買賣利得稅是70%,二年內是60%,限制銀行貸款成數,名下有多間房子的人再買房要課12%的印花稅……等,然後呢?文在寅任內一共推出打房政策22次,房價卻是愈打愈高,只有文的支持度愈來愈低。

  為什麼會這樣?首先,很多的東西之所以會漲,最重要的因素都是預期心理,東西只要大家都認為會漲,大家都去買,它自然就會漲。

這在近期美股中,很多公司連產品都沒有,光靠著想像的題材就可以炒翻天就是如此(美國最近有家公司說要叫飛天計程車的)。

 大家都相信房子會一直漲,政府愈打壓愈是告訴大家:再不買,未來成本會愈高。

要不是一直會漲,政府何必打壓?政府反而在暗示大家,不買就來不及了。

 再者,從韓國的例子你會發現,調高短期交易所得稅的結果,往往是造成中古屋的釋出量大幅下降,結果反而是中古屋漲幅比新成屋更大。

 此外,房地產還有一個特色,就是雖然它是絕大數人一生最大的負債,但也是最大的財富。

你不要看媒體成天報導那些痛罵政府放任房價上漲的人,其實這個社會更高比率的人是有房的(台灣家庭房屋自有率是84.7%)。

 看日本的例子就知道,如果房地產崩了,整個國家可能十年都爬不起來,所以對政府來說,房地產只能不漲或緩跌,絕不能急跌。

而不少商人就是抓準了這點,有恃無恐的拉抬房價。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持有稅這件事上,台灣很多專家主張調高持有稅,不要說韓國調到6%都沒用,持有稅過高,除了對沒收入的老人殺傷力很大,對人民來說也會是變相加稅,甚至會反映到租金上,最後形成全民反政府。

 更重要的,當一個東西有利可圖,但持有稅高,必然引發避稅效應,像中國和南韓都出現了假離婚、用人頭持有引發糾紛,或是想辦法用公司或外資方式持有……等。

 以上說明或許會讓你以為我反對打房,其實我歷年寫過很多反對房價狂飆的文章,我反對的是覺青式的打房,也就是反正我只要做A,就一定可以讓房價下來,如果沒有成效,那就是A的份量不夠重,只要夠重,就一定會立竿見影。

持這種想法的人真的可以去Google南韓的做法和結果。

我只能說一句老話:通往地獄之路往往都是由善意鋪成的! 說這麼多,那該怎麼解決呢?很多人都聽過一個故事,就是大禹治水。

 面對洪水,大禹的爸——鯀用了圍堵的方法,結果失敗了,後來大禹接手後,用了疏通的方式,結果成功了!而我要提的,就是大禹治水的辦法——先疏導必須買房的壓力。

 建立完善和多元的租屋供給  我相信你身旁(或就是你自己)一定有一些打定主意一輩子租房的人,至少40歲前的我就是這麼想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