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不分系|高教的兩難:專業要有,但也不用鑽牛角尖 | 學士學位學程好嗎

於是,他在大二申請轉進「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文後簡稱「不分 ... 一樣」​而沒興趣又念不好,想轉系卻又轉不出去,最後只求能混畢業。

2019/07/11,教育羊正鈺(小羊)大家都叫他「小羊」,陰錯陽差念了四年化學,但其實主修籃球;發現對實驗室化學反應興趣缺缺後,懵懂進入中山MBA,2008年共同創辦MBAtics,期許重新定義MBA的價值。

2012-13年在非洲擔任志工,2013-19年成為關鍵評論網的一份子。

2020年投身於高教創新,期許自己做個像老師的學生。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羊正鈺|圖表:林梵謹|封面設計:高嘉宏蘇修德(化名),成功大學大二,因為考上成大的分數只能填文學院,又自認英文、歷史不太好,只好先進台文系,但大一的他不知道自己興趣到底是什麼,為了要到處探索,修了很多「怪課」,例如跑去都市計畫系,又到經濟系、統計系去上課。

大一快結束時,他想到自己修那麼多「有的沒有的」課,如果留在台文系,就都變得沒有用了(學分不承認),再加上他還有好多系外想修的課沒上到,留在原系又有撞課、衝堂等限制。

於是,他在大二申請轉進「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文後簡稱「不分系」)。

現在的蘇修德,不但可以繼續多方嘗試,也針對商管領域延續他大一的探索,開始選修一些比較進階的課程,像是個體、總體經濟學等,因為不隸屬於任何系,他沒有任何必選修的限制,可以只上自己有興趣、想學習的課。

「不分系」的出現,跟這幾年常聽到的「無動力世代」不無關聯,說的是年輕人在大學迷茫四年,即便發現「科系跟原本的想像不一樣」而沒興趣又念不好,想轉系卻又轉不出去,最後只求能混畢業。

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數據,106學年大專校院裡,幾乎每4個大學生就有1人休退學。

若只看該學年新申請的,退學理由第一名就是「志趣不合」(占27.8%);休學理由的第二名又是「學業志趣不符」(占14.4%)。

其中沒休退學但念的不開心、沒興趣或學非所用的不知道還有多少。

一直以來「把一個科系唸到畢業」的大學教育,似乎不見得適合每個學生,成大的「不分系」就是試圖提供一個不同的選擇,也期待能培養出更「跨域」的學生。

不過,真的有這麼完美嗎?即便進了「不分系」,即將升上大三的蘇修德卻遇到另一困擾,就是成大「不分系」畢業前一定要拿到某個學院50學分、還要達到某系的輔系門檻,「像管理學院就要修到50學分(16門課左右),但值得去上的課又太少,統計系要拿輔系也有點太硬⋯⋯」的確,很多系都少不了「有點鳥」但又不得不修的「必修課」。

跨域不重要,專業才重要?成大教務長王育民接受訪問時表示,原本的不分系只有大一,大二之後就要分科系,2017年改制成「大一到大四」都不分系,一開始就希望完全讓學生「自組」課表,4年128個學分都可以自己決定,成大9個學院,想在哪個學院修幾學分都行,畢業時以修課學分最高的學院為主,授與該學院學士學位。

5成大學生選錯科系、學非所用?成大推出「大一至大四不分系」但這個「理想」送到教務處,卻被自家的校內行政擋下來,「他們認為這樣不等值,例如跟高分群學系比,一個修了80學分必修,一個只修了40幾學分,為什麼能拿一樣的畢業證書?憑什麼都拿『工學院學士』?」去跟各院溝通的時候,也再次被某些學院打槍,「他們會質疑,憑什麼不分系的學生可以拿該學院的學士,『你知道我們學生考進來是成大高分群嗎⋯⋯』,基本上,他們就是認為,沒有修到該科系的必修學分,就不夠格拿他們的學士學位。

」甚至還有相關行政主管也對王育民說,不要看不分系的學生現在可能過的很開心,但有可能畢業之後又回來怪學校,覺得自己能力不夠,就是當年東拉西扯地修了一推課卻沒有專業。

就這樣,在多方折衝之後,成大的「不分系」就多了兩個門檻,畢業之前得在一個學院修習至少50學分以上,同時,還要拿到一個系所的輔系門檻。

「成大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學校,有的老師就是堅持『專業』,沒有專業就沒有一切。

我想法是,專業要有,但也不需要鑽牛角尖。

就像某些學院,我就說你們學生學了那麼多『專業的東西』出去,又能用到多少,現在職場上更重視的是跨域的能力⋯⋯」但最常遇到的教授回應是,「我們成大是企業最愛用,培養專業人才才是重點,跨域沒那麼重要⋯⋯」「企業界最愛第一名,就是當別人員工啊,我們成大的學生難道只能被人家hire嗎?為什麼不能培養出大家最愛的企業主?」有些話,王育民只能在心裡想、無法說出口,而原以為一兩年可以做到的事,可能要花5到10年才可能達成。
<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