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1/3的人帶有幽門桿菌,會變胃癌嗎?肝膽胃腸科醫師提醒 ... | 胃鏡多久照一次

我時常胃痛,一定要照胃鏡嗎? 一般人指的「胃痛」通常是胸口以下肚臍以上的區域不舒服,這個地方可能的源頭除了肝膽胰、胃與十二指腸, ...目前位置首頁新知全台1/3的人帶有幽門桿菌,會變胃癌嗎?肝膽胃腸科醫師提醒:...健康特搜簿About撰文者葉人豪醫師2019-02-19瀏覽數:25526這是一個醫療健康新知的特搜園地,若您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到我們特搜簿,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photos放大顯示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有100萬人次接受胃鏡,可以說這是許多人生命中共通的經驗。

很多人做胃鏡的目的除了有症狀,一方面也是擔心胃裡面有著看不見的毛病;然而雖然胃鏡的檢查時間不長,但是它造成的不適也讓很多人卻步。

今天的文章整理大家最關心的10個重點,希望在讀完這篇以後,能夠讓您減少對於檢查的恐懼,也知道在報告異常時能夠在哪裡尋求協助。

讓我們開始吧!1.胃鏡只能檢查胃嗎?事前需要做什麼準備?胃鏡只是簡單的俗稱,正式的名稱叫做上消化道內視鏡(英文是EGD: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

顧名思義,可以檢查的範圍包括食道、胃以及十二指腸的前半段,甚至包含下咽喉;以上這些區域的發炎、潰瘍、息肉或腫瘤等都在胃鏡的守備範圍之內。

一般的胃鏡檢查時間在3-5分鐘左右,但如果是治療性的目的如止血、切除息肉,或是早期癌篩檢,時間可能會拉得更長。

在作胃鏡之前為了要能看清楚,也避免過多食物液體造成檢查時的嗆咳和危險,通常會建議空腹至少8小時。

如果是早上的檢查,建議從前晚12點以後就不要再進食,也不要大量喝水。

有些民眾早上有服用慢性病的藥物,此時糖尿病的藥物也建議先停過,避免沒有用早餐造成低血糖,但高血壓或其他必要的藥物可以配少量水服用。

2.我時常胃痛,一定要照胃鏡嗎?一般人指的「胃痛」通常是胸口以下肚臍以上的區域不舒服,這個地方可能的源頭除了肝膽胰、胃與十二指腸,甚至心臟、肌肉骨骼或皮膚(帶狀皰疹)都有可能,其實很多都不是胃的問題。

幸運的是,大多數情況在醫師診視後,就能夠有明確的診斷方向。

話說回來,如果有比較長期或嚴重的症狀,尤其是伴隨黑便、嘔吐、嘔血、體重減輕等等,就很有必要做胃鏡來看看是不是有潰瘍或是嚴重發炎等造成症狀;若有需要也會配合抽血及超音波的檢查。

有時候雖然症狀持續很久,但是做了很多檢查卻找不到特別的毛病,這時候就有可能是所謂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可以參照我們之前分享的文章如下。

延伸閱讀:腹痛總是看不好?認識功能性上腹痛/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

photos放大顯示3.除了腹痛以外,那些狀況也應該做胃鏡檢查?臨床上其他常見的檢查原因還包括嚴重的胃食道逆流症狀、或是懷疑腸胃出血(黑便、吐血、大量血便)、不明原因的貧血、體重減輕、吞嚥困難、反覆嘔吐、腫瘤指數異常等等。

如果是定期的追蹤,則包括之前罹患胃潰瘍(大多建議在治療後三個月內追蹤)、胃部的息肉或腫瘤、以及早期胃癌的篩檢等。

大部分的胃潰瘍即使服藥後狀況改善,還是有必要追蹤確認裡面沒有隱藏的早期癌變(十二指腸潰瘍則不一定要追蹤),也建議加上幽門桿菌的檢查(請參考下一點);至於息肉腫瘤的追蹤以及胃癌篩檢就依不同狀況而定,後面我們會再討論。

4.我之前做胃鏡驗出幽門桿菌,那是什麼?幽門桿菌是一種居住在胃裡面的細菌,確認發現至今只有30多年(1984),是一隻很「年輕」的細菌。

台灣和日本人罹患幽門桿菌的比例很高,大多是幼年的時候經由共食/唾液傳染。

已經有很多研究確認,幽門桿菌會增加胃潰瘍、慢性發炎的機會,也與胃癌的發生有關。

長期的幽門桿菌感染導致胃部的慢性發炎,可能進一步引發胃部的上皮細胞變成腸道的上皮,這種稱為腸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的現象會導致胃癌的機會增加。

雖然幽門桿菌和胃癌的發生有相關(風險可達一般人的6倍),研究也發現服藥治療幽門桿菌可以減少胃癌的發生,不過最大的難題在於哪些人需要檢驗和治療。

在台灣,據統計可能有高達3分之1的人帶有幽門桿菌,其中大多數人終生並不會產生嚴重的潰瘍或胃癌。

筆者與國際治療指引的意見相同:不會建議每個人都要檢驗幽門桿菌,但會建議有症狀、帶有消化性潰瘍、萎縮性胃炎、或罹患早期胃癌者要檢驗;不過如果已經確認有帶菌的患者,就直接建議他們接受口服藥殺菌治療。

延伸閱讀: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