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分配 | 股東利潤分配

企業沒有稅後凈利潤的,在用盈餘公積金彌補虧損後,股份有限公司當年經股東大會特別決議,可以按照不超過股票面值6%的比例,用盈餘公積分配股利。

(二)職工要素分配的財務 ...收益分配用手机看条目扫一扫,手机看条目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收益分配(IncomeDistribution)目錄1收益分配的概述2收益分配遵循的基本原則3收益分配的內容4收益分配理論[1]4.1馬克思收益分配理論4.2西方收益分配理論4.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分配理論5股份有限公司收益分配順序6收益分配的財務管理規定[3]7收益分配案例分析7.1案例一:國有企業收益分配分析[4]7.2案例二:上市公司的收益分配管理分析[5]8相關條目9參考文獻[編輯]收益分配的概述  收益分配是企業資本的提供者對收益總額進行的分割,它主要是以企業的稅息前利潤(即利息、所得稅和凈利潤)為對象在各利益主體間進行的分割。

  收益分配的定義:企業對一定時期內的生產要素所帶來的利益總額在企業內外各利益主體之間分割的過程。

  收益分配的構成:廣義上是企業收入的分配;狹義上是稅後利潤的分配。

[編輯]收益分配遵循的基本原則  1.遵章守紀、依法分配原則(著眼於處理各方面利益關係)。

遵循國家的財經法規,按程式、按比例進行利潤分配。

  2.積累與分配並重原則(著眼於處理企業長遠利益和近期利益的關係)。

正確處理積累與分配關係,累積優先,增強企業發展後勁。

  3.利益兼顧、合理分配原則(著眼於處理各方面利益關係)。

兼顧投資者、經營者、生產者(職工)利益,保全投資者資本,保障勞動者權益,保證經營者積極性。

  4.投資與收益對等原則(著眼於處理投資者利益關係)。

根據投資主體的投資份額進行收益的分配。

[編輯]收益分配的內容  息稅前利潤是企業收益分配的主要對象。

息稅前利潤應由企業資本提供者參與進行分配,包括主權資本、人力資本、債務資本和環境資本。

息稅前利潤的分配包括稅前、稅中和稅後利潤分配三大基本內容和三個基本層次。

  1.稅前利潤分配,是指對稅息前的利潤分配,包括債務資本利息的支付和利潤總額的計算兩個主要內容;  2.稅中利潤分配,是對利潤總額的分配,企業所得稅計交與稅後利潤的計算是其基本構成內容;  3.稅後利潤分配,是對稅後凈利潤的分配,它包括彌補以前年度虧損、盈餘公積的提留和股利的分配等內容。

[編輯]收益分配理論[1][編輯]馬克思收益分配理論  馬克思把分配的含義分為兩個層次。

首先是生產要素本身的分配,這種分配關係決定著生產的全部性質和運動;其次是產品的分配,這種分配完全由生產決定,分配結構取決於生產結構。

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產品分為資本和收入部分,作為收入的產品也就是活勞動創造的價值,其中一種收入為工資,另兩種收入形式為利潤和地租。

工資歸勞動力所有者,利潤歸資本所有者,地租歸土地所有者。

  (1)資本主義的社會分配。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指出:“我們已經知道,工人在勞動過程的一段時間內,只是生產自己勞動力的價值,就是說,只是生產他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勞動過程的第二段時間,工人超出必要勞動的界限做工的時間,雖然耗費工人的勞動,耗費勞動力,但並不為工人形成任何價值。

這段時間形成剩餘價值,剩餘價值以從無到有的全部魅力引透著資本家。

”馬克思繼續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這個剩餘價值或剩餘產品——如果我們把分配上的偶然變動撇開不說,只考察分配的調節規律,分配的正常界限——是作為一份份股息,按照社會資本中每個資本應得的份額的比例,在資本家之間進行分配的。

”每一年追加新的勞動,增加新的價值,這個價值的一部分屬於或歸於勞動的所有者,另一部分屬於或歸於資本的所有者,第三部分屬於或歸於土地所有權的占有者。

因此這就是分配的關係或形式,因為他們表示出新生產的總價值在不同生產要素的所有者中間進行分配的關係。

  (2)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分配。

具體地說,就是個人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使其通過勞動獲得與時間對應的生活資料的分配。

[編輯]西方收益分配理論  (1)威廉·配第的分配思想。

威廉·配第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它所消耗的勞動決定的,生產商品所用的勞動時間決定了商品的價值量,價值量的大小受勞動生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