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的台灣音樂製作人:那些唱片公司永遠不會告訴你的故事 ... | 音樂製作人收入

在當時,全美國一共只有12 個「獨立電台宣傳」──就12 個人,而他們控制了所有主要電台播放的歌曲。

到了80 年代,這些電台宣傳更成為和律師、醫生收入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主打編輯部原創策展專區CrossingCampus時事現場海外職場專欄作者訂閱季刊頻道人物故事People國際趨勢Trends文史藝術Humanities生活風格Lifestyle觀點評論Perspectives編輯嚴選Editors'Picks換日線X施羅德上架,夢想人生關於我們歷年季刊團隊成員大事記搜尋投書歷年季刊團隊成員大事記首頁文史藝術藝術在倫敦的台灣音樂製作人:那些唱片公司永遠不會告訴你的故事楊威宇/讀者投書2018/06/2930864PhotoCredit:成為一個「成功的」音樂人,有多麼困難?作者前言:首先必須警告,今天這篇文章所述的內容,僅有非常少數的業內人士知道,而且我想可能也僅有少數的人會認同。

但是如果你願意去搜集反證資料、並且點出我所述的不足甚至錯誤,我會非常開心。

畢竟身為一個傳遞資訊的人,時時刻刻要警惕自己的就是:「你永遠不會是懂最多的那個人。

」會寫這篇文章,其實是因為在音樂產業裡待久了,每隔一小段時間就會被問到:「我有個XX(朋友/親戚/ 同學/同事/男女朋友),說最近XX經紀公司要簽他(當藝人),你覺得好嗎?」但這個問題牽涉的事情太複雜又太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更是:「音樂產業本身就是一個又大又黑的箱子,進去之後出來,剩下什麼沒有人知道。

」為什麼呢?以下就要來講一個業界從來沒有人肯說的故事,保證精彩,哈哈!今天這篇文章,讓我們從「商業」的角度,來檢視西洋音樂產業發展的歷程。

有人馬上會問:「為什麼不檢視華語音樂產業呢?」原因很簡單,因為西洋音樂產業可以在網路上和書本上找到非常多相關資訊──只要你key入正確的關鍵字就好。

但是在中文世界,很多事情你「永遠不會知道、也查不到任何(公開)資料」──舉凡什麼標案為什麼又要增加預算、什麼游泳池蓋完為什麼不能用還是要繼續蓋⋯⋯等。

再來就是所謂的「華語音樂產業體系」,整體組織架構基本上也是從西方人那裡學來的,骨子裡的差異並不大──儘管老一輩的業界人士,常常不大願意承認。

但我相信,儘管民族性和文化歷史背景的差異,人性在善惡和貪妒之間,大家其實都是差不多的:成為一個「成功的」音樂人,有多麼困難首先,我們來公開一些血淋淋的歷史經驗,讓你知道,在流行音樂產業中想要成為一個(大家以為)「成功」的音樂人,有多困難:一、91%的音樂人,一輩子都沒有「被唱片公司發掘過」,簽下合約。

二、平均每10個簽約的音樂人,有9個從來沒有發片的機會。

(有些唱片公司把你簽下來,是因為你跟他公司裡某個已經投資了幾百、幾千萬的歌手風格很接近,簽約單純是為了「排除競爭」而已)。

三、平均每20個發過片的音樂人,只有1個有機會發第二張。

四、平均每40個發過第二張唱片的音樂人,只有一個有機會發第三張。

而在西洋流行音樂產業中,對於「一線藝人」(superstar)的定義,是「發行至少4張收支打平的專輯」。

看到這裡,「懷有星夢」的你,真的想簽約嗎?你真的覺得自己必然會成為唱片公司砸下重本力捧的「一線藝人」嗎?那麼你「不想加入唱片公司」嗎?後面也讓我來告訴你,他們是怎麼讓不跟他們合作的音樂人,一輩子出不了頭。

再來,綜觀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想必你可以很輕易地知道,「自古以來」主流唱片公司願意投資操作,並且廣為流傳的流行音樂,大致上不脫四種曲風:HipHop,Pop,Rock,R&B──好啦這幾年可能多個EDM(ElectronicDanceMusic,電子舞曲)。

所以如果身為音樂人的你不是玩這幾種風格,「掰掰慢走不送」。

主宰全世界音樂產業的唱片公司「三巨頭」大概知道目前主流唱片業界的「實況」之後,我們接著開始來講故事吧!(歡迎各位google以下提到的所有人名,幾乎每個人都能被稱作「傳奇」)首先是這個世界的音樂產業概述──説這個世界的音樂,幾乎全數把持在「三巨頭」手上,並不為過。

他們分別是:環球(UnicersalMusicGroup)、索尼(SONY)、華納(WarnerMusicGroup)。

他們三家唱片公司,一共控制了這個世界上超過80%的音樂版權。

而這三家公司,基本上也沒有太大不同:類似的公司架構、類似的合約內容、類似的操作方式──上述大部分的人都知道。

但是比較少人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