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引領方向的心理學效應:權威效應 | 權威效應

權威效應,又稱為權威暗示效應,是指一個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讓他們相信其正確 ...今天我想談一談一種能引領方向的心理學效應:權威效應權威效應,又稱為權威暗示效應,是指一個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讓他們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權威效應來源於美國心理學家們的一個實驗。

在給某大學心理學系的學生們上課時,把一位外校請來的德語老師介紹成一位德國來的著名化學家。

實驗中這位「化學家」有模有樣地拿出了一個裝有蒸餾水的瓶子,說這是他新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有些氣味,請在座的學生聞到氣味時就舉手,結果大部分學生都舉手了。

對於原本無色無味的蒸餾水,由於這位「權威」的心理學家的語言暗示而讓多數學生都認為它有氣味。

...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權威效應無處不在。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人類普遍都有「安全心理」,傾向於認為權威給出的都是好的示範,服從權威會讓自己有安全感,就不容易出錯。

二是人類普遍都有「讚許心理」,傾向於認為權威的要求往往和社會規範相同,如果按照權威的要求去做,更容易得到別人的讚許和獎賞。

...在這裡,需要區分權威效應和名人效應。

權威效應是藉助權威的名聲、勢力,推動式推行,強化或拔高某種事物;而名人效應是人們效仿名人、追逐名人的心理傾向;二者有著作用方向的差異,也有作用力的不同。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權威不一定是名人,名人也不一定是權威,而且權威並不單單是指人類,還包括其他。

比如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一旦因為某些機緣,被各類新聞媒體炒作,有可能會立刻爆紅,在這個案例里新聞媒體就是權威,新聞媒體引導、推動大眾去關注某個人或某個事件,這就是權威效應。

比如在我們寫作的時候,在我們和別人討論或辯論的時候,我們時常會引經據典,以此作為我們論點的佐證,這些經典也是一種權威,它們能讓人們信服。

比如在一個組織中,身在高位的一些人,我們姑且稱之為領導吧,其實這些領導在這個組織也是權威,TA們的言行往往更容易引發其他人的關注和效仿,如果TA們推崇一些人或事物,那這些人或事物也會得到組織內不少人的讚美和肯定。

比如一些企業會請品行好有威望的人來做代言人,為自己的品牌做廣告,從而達到為品牌背書的目的,這時這些人就是權威,權威效應會讓其他人對TA們代言的品牌有信賴感。

有時候我們的一些朋友圈內也會有一些類似於權威的人物,TA說的話做的事,總是能得到朋友圈內一些人的擁護,這些人會下意識的認為TA說的事做的事都是對的、都是好的,這也是一種權威效應。

...學習了權威效應以後,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的利用權威效應為我們服務,以此達到我們的目的。

既然有權威效應存在,隨之而來的就是盲從現象。

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應該有自己的主見,對人對事都應該有自己的評判標準,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的跟著權威指引的方向走。

要知道,權威指引的方向,固然是很多人都會奔向的方向,但是對我們來說卻不一定是對的方向,還是做一個能兼聽卻不盲從的人,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保留一份屬於自己的本真為好。

我是明月,每天堅持做原創,可愛勤勞的心理諮詢師一枚,既然有緣相遇,關注我可好?點我分享到Facebook相關文章權威效應,又稱為權威暗示效應,是指一個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讓他們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權威暗示效應的寓意:迷信則輕信,盲目必盲從權威暗示。

一化學家稱,他將測驗一瓶臭氣的傳播速度,他打開瓶蓋15秒後,前排學生即舉手,稱自己聞到臭氣,而後排的人則陸續舉手,紛紛稱自己也已聞到,其實瓶中什麼也沒有。

點評:迷信則輕信,盲目必盲從。

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牆。

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有第一個人丟垃圾之後,人們就會毫不猶疑的丟,絲毫不覺羞愧。

美國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給某大學心理學系的學生們講課時,向學生介紹一位從外校請來的德語教師,說這位德語教師是從德國來的著名化學家。

試驗中這位「化學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個裝有蒸餾水的瓶子,說這是他新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且有些氣味。

美國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給某大學心理學系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