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科技7大趨勢來襲,臺灣保險業者如何出招應對? | 保險資訊化

政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在一場活動上提出保險科技的7大發展趨勢,並指出,保險已經從標準化的商品基礎,逐漸走向個人化的服務。

對 ...移至主內容按讚加入iThome粉絲團文/翁芊儒|2019-10-24發表圖片來源: 攝影/翁芊儒政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在一場活動上提出保險科技的7大發展趨勢,並指出,保險已經從標準化的商品基礎,逐漸走向個人化的服務。

對此,業界的臺灣人壽、國泰人壽、明台產險,也分別就自家經驗,來說明保險科技在各類場景的應用。

王儷玲提到,保險科技未來的7大趨勢,一是新保險通路的出現。

比如現今被廣泛使用的社群媒體、電商平臺,還包括生活中可能接觸到保險服務的場景,如旅遊網站、機票訂購網站等,都可以成為銷售保險新通路。

二是保險事後補償逐漸走向事前風險預防,以往保險公司都是在理賠事件發生之後,才開始提供服務,「但保險公司跟保戶之間的關係可以更親密,提前回饋資訊降低保戶的理賠風險,這類型的服務在興起。

」三是結合大數據與AI輔助的保險智能決策,目前大多用於精算、理賠與核保的業務中,未來也能擔任顧問的角色,進一步輔助業務員銷售保險,比如當面對客戶諮詢時,能即時產生分析圖表來提供服務。

四是透過物聯網(IoT)提供加值服務,尤其外溢保單興起,保險公司也開始運用IoT蒐集個人健康資訊或車輛資訊,來發展諮詢服務或預警機制,甚至鼓勵民眾達成特定任務,來換購商品或降低保費。

五是透過區塊鏈精簡保單作業流程。

以區塊鏈作為事件存儲的基礎工程,不僅可以降低保險詐欺機率,也能降低核保的理賠風險,比如透過智能合約執行理賠並自動入帳,能讓業務流程更安全。

六是新興保險商品崛起,如無人車、資安保險、智慧財產保險、UBI(Usage-BasedInsurance)外溢保單、寵物險等。

最後則是保險生態系模式興起。

以南非保險公司Discovery推動的「活力健康險計劃(Vitality)」為例,保險公司結合客戶日常生活中的運動、飲食、睡眠習慣等資料推出任務,客戶再藉由完成任務累績健康點數,來換取有機商品、健康食品、運動器材,甚至旅遊的機會,「他的成果非常明顯,不僅醫療成本下降10-35%,保戶的住院成本、慢性病成本也較非保戶下降,健康指數也有所提升。

」王儷玲表示,該服務與零售、運動、食品、娛樂、航空、信用卡異業結合,正是以保險公司為核心來串連生態系。

臺灣人壽、國泰人壽、明台產險,各別分享自家應用保險科技的成果台灣人壽總經理莊中慶表示,AI不會取代保險業務員,因為每個人的保險規畫會依據生活習慣、工作、飲食而不同,無法用簡單數據來計算風險,「所以,我們用數據只做一件事情,就是蒐集更精準的客戶資料,協助業務員更專業的貼近客戶,進而提升客戶滿意度。

」比如說,臺灣人壽從2017年底推動行動投保,透過該服務來縮短填寫保單的交易過程,讓業務員有更多時間與客戶互動。

比如客戶本來需要在紙本簽名多次,還有漏簽的可能,現在可以直接用數位簽章來解決,也減少了誤填、誤勾的機會。

此外,臺灣人壽也運用大數據分析每月超過一萬通的客服電話,來歸納客戶諮詢的問題類型,進而從根本改善業務流程,降低問題發生機率。

國泰人壽副總經理林佩靜,則是分別從產品面、通路面、運營面、客戶面來說明科技對保險的影響。

比如在產品面,國泰人壽在2018年推出行動計步AppCathayWalker,串聯便利商店、電子票券、健康社群等異業,只要保戶只要走路達到一定步數,就會有特定商店的回饋金,甚至有機會獲得免費的AppleWatch,「這也說明,保險科技帶來的影響,不只是單點、流程或功能面,而是整個保險業商業模式的轉變。

」在通路面,林佩靜認為,僅管近年來民眾透過數位通路透買保險的比例上升,但實體面對面的交易還是大宗,他甚至預估,數位通路在三年內仍難以突破1%的交易量;因此,國泰人壽選擇策略性的發展場景金融,也就是透過客戶在買機票、買旅遊套裝行程時,去觸發他購買保險的意識,達到線上融合線下通路OMO(OnlinemergeOffline)的目的,也藉此發展場景金融生態圈。

運營面,則是將核保、理賠人員的專業知識,轉化AI風險評估模型,來加快審核流程的效率、提高服務品質。

而在客戶面,國泰人壽官網除了能讓客戶自主查詢資料,也有Chatbot智能客服與客戶雙向互動;此外,也建置了「PeopleLikeMe」推薦服務,立基於過去超過800萬的保戶投保歷程,來分析不同類型客戶可能需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