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電影院中杯爆米花賣不出去? | 何謂 誘餌效應

「誘餌效應」(decoy effect),就是指人們對兩個不相上下的選項進行選擇時,​因為第三個新選項(誘餌)的加入,會使某個舊選項顯得更有吸引力 ...  最新快訊[2021-07-11]陜西紫陽發現1例外地輸入無症狀感染者:系東莞務工返紫人員,行動軌跡涉火車站科技[2021-07-11]直觸前沿科技!這些免費的暑假興趣班,讓青少年「樂不思蜀」科技[2021-07-11]互聯網大廠反內卷,部分員工投反對票:雙休有了,錢咋算?科技[2021-07-11]爆料丨配件商曝疑似iPhone13保護殼生產模具科技[2021-07-11]深耕3D視覺感知技術,奧比中光沖擊科創板IPO科技Home科技擔心電影院中杯爆米花賣不出去?商家本來要賣的也不是中杯尋夢新聞[email protected]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加入LINE好友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劉一書(湖北商貿學院)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晚上約著小夥伴一塊去看電影,看電影當然得搭配爆米花。

小杯12.8,大杯19.8,中杯17.8,中杯爆米花的價格只比大杯少一點,但是分量確差了一大截,定價太不合理了,然後你果斷選擇了大杯,覺得自己好機智。

圖片來源Veer圖庫商家給的這個選擇題,答案很「簡單」小夥伴們購物的時候,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同一種產品,多個價格,看似選擇題,其實沒得選,畢竟不需要動腦子,大家都知道答案里邊哪個最划算!但是就是這個不需要動腦子的選擇,讓我們欲罷不能,精準掉進了商家的「誘餌」陷阱。

在上面的案例中,同樣是對爆米花進行選擇,為什麼在面對中杯和大杯時,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大杯呢?因為中杯的爆米花是「誘餌」,其實商家的目標就是要賣出大杯的爆米花。

這是商家通過影響消費者心理來掏空消費者荷包的一種套路,即「誘餌效應」。

圖片來源Veer圖庫什麼是「誘餌效應」?「誘餌效應」(decoyeffect),就是指人們對兩個不相上下的選項進行選擇時,因為第三個新選項(誘餌)的加入,會使某個舊選項顯得更有吸引力。

被「誘餌」幫助的選項通常稱為「目標」,而另一選項則被稱為「競爭者」。

關於「誘餌效應」其中一個經典的案例是《經濟學人》雜誌的訂閱定價實驗。

《經濟學人》雜誌曾刊登過一則廣告:訂閱電子版價格是59美元/年,訂閱印刷版是125美元/年,訂閱印刷版加電子版套餐價格是125美元/年。

在麻省理工學院的試驗中,100位高材生中有16人選擇了電子版,84人選擇的套餐組合,0人選擇印刷版。

在這個案例中,你可能不知道59美元的單訂電子版是否優於125美元的單訂印刷版,但你肯定知道125美元的印刷加電子版套餐優於125美元的單訂印刷版。

事實上,你可以準確無誤地從合訂套餐中推算出:電子版是免費的啊!在單訂電子版和單訂印刷版之間做選擇有些費腦筋。

但是,人們不喜歡動腦筋。

於是《經濟學人》雜誌的行銷人員給了我們一個不費腦筋的選擇:印刷版加電子版套餐。

在這個案例中,只是增加了一個看上去毫無優勢的選項,結果卻產生了巨大差別。

很多行銷人員會拋出一些誘人的「餌」,從而引導消費者作出「正中商家下懷」的決策。

「誘餌效應」為什麼有用?誘餌效應靠的是消費者的比較心理。

該效應最簡單的應用就是,每次消費者把商品的價格與參考價相比,又或者在看到某樣商品有促銷活動時的促銷力度的比較。

正如曼昆提出的經濟學原理中的「人們面臨權衡取舍」,「誘餌效應」主要利用的是消費者樂於「對比」來找到更實惠的商品的心理。

在比原來選項稍差幾分的誘餌選項出現之後,「明眼人」一加辨別就會發現之前選項的絕對優勢,在物美、價廉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的認知之下,快速選擇了剛剛還在猶豫的目標選項。

簡而言之,正是目標與誘餌之間明顯的優劣對比,促成了銷售者對這一效應運用的屢試不爽,當然同時相伴的也就是消費者無數次地跳入陷阱。

圖片來源:華藝線上圖書館在真正想賣的目標背後,設置一個相似的次優選項,以襯托目標的優質處。

如圖所示,A為目標選項,而與A對立的B為競爭選項,A和B分別有不同屬性的優勢。

目標選項有屬性1的優勢(例如產品較好),競爭選項有屬性2(例如價格便宜)的優勢,消費者很難在兩者之間進行選擇,但是若加入C(即誘餌)後,誘餌在目標選項的優勢屬性(產品較好)上接近目標選項但稍差,此時消費者此時產生目標選項優於誘餌也優於競爭選項的感覺,而選擇目標選項。

有研究指出,誘餌能夠改變消費者的偏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