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健康» 全民健保的成就與限制 | 國民健康保險

二十世紀中葉起,許多工業化國家紛紛推動國民健康服務俗稱公醫制度)或全民健康保險。

例如:英國與瑞典分別在1948與1970年實施國民健康 ...EntriesRSS|CommentsRSS社會與健康為什麼有些族群比較健康?有些族群卻容易生病、死亡?歡迎來到我的部落格,聽我說故事。

首頁TBCS-台灣出生世代研究人物全民健保改革書:社會與健康關於高等教育全民健保的成就與限制ByTLChiang,2019-02-2211:53上午落實全民健康覆蓋是一股勢不可擋的國際潮流。

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陳馮富珍說:「為實現全民健康覆蓋而奮鬥是一個令人欽佩的目標,也是一個全世界都可以達到的目標」。

二十世紀中葉起,許多工業化國家紛紛推動國民健康服務俗稱公醫制度)或全民健康保險。

例如:英國與瑞典分別在1948與1970年實施國民健康服務,而日本及加拿大則分別於1961年及1971年推動全民健康保險。

臺灣亦搭上這股風潮,於1995年開辦全民健康保險(以下簡稱全民健保)。

臺灣的全民健保有三個主要目標:第一,公平就醫—提供全體國民適當的醫療服務,增進其身心健康;第二,總體經濟效率—控制醫療費用於合理範圍內;以及第三,個體經濟效率—有效利用醫療資源。

為了落實上述目標,全民健保制度具有五大特色:(1)採取全民強制納保,對於社會經濟弱勢族群,則由國家大幅提供保費補助;(2)以保險費為主要財源,採量能付費原則,外加補充保費及菸品健康福利捐等其他財源;(3)提供綜合醫療給付,涵蓋門診、住院、中醫、牙科、居家照護、產前照護、復健等項目,且被保險人可以自由選擇就醫場所,但為減少醫療資源浪費,被保險人需另付部分負擔;(4)實施公共單一支付制度,由中央健康保險局統一處理承保及醫療給付業務,但為提高醫療服務的效率,供給面則全面採取特約制度;及(5)建立國家總額預算制度,由政府單位、被保險人、醫療院所與學者專家組成全民健康保險會,決定每年醫療給付總額與分配方式。

全民健保開辦迄今將滿四分之一世紀,創造了許許多多的成就:不但納保率接近百分之百,醫療保健支出佔國內生產毛額百分比也較先進國家為低,更因為能保障國人就醫權利、提高醫療服務利用可近性,以及明顯減少社經弱勢族群的經濟負擔,民眾滿意度不斷升高,維持在八成上下。

遺憾的是,全民健保對於消除健康不平等的作用卻相當有限。

以下將從醫療可近性、經濟困難及人口健康三部分,討論全民健保的成就與限制。

醫療可近性健康保險是影響民眾就醫的關鍵因素之一。

全民健保對保障臺灣民眾的潛在就醫可近性有卓越的貢獻。

在全民健保開辦前,僅57%的人口有被納入健康保險,分別是勞工保險、公教人員保險與農民保險。

這三類社會健康保險保障的是勞動族群,對於更需要醫療照護的兒童、老人、無工作成人及家庭主婦等卻沒有健康保險的保障。

1995年全民健保實施後,一夕之間健康保險覆蓋率便迅速增加至96%,目前則近乎100%。

全民健保也顯著影響民眾的實際醫療利用情形。

鄭守夏與江東亮在全民健保開辦九個月以後,對1021名1994年參與國民醫療保健調查的成人進行電話追蹤,發現之前沒有健康保險的人,門診與住院利用皆大幅上升:門診與住診利用機率分別從14.7%與4.0%上升至24.9%與9.8%,而門診與住院次數亦分別由0.21次與0.04次增加為0.48次與0.11次;整體而言,醫療利用型態與1994年公勞農保被保險人相當接近。

全民健保對改善弱勢族群的就醫公平性的貢獻更大。

實證研究指出,全民健保實施以後,新生兒、孕婦及老人等族群接受醫療照護的情形皆明顯增加。

例如,1989年到1996年間,兒童接受新生兒照護與接種疫苗的比率分別增加1%與9%;孕婦使用羊膜穿刺術與德國麻疹測試的比率則分別提高約4%及21%;之前沒有健康保險的老人門診與住院使用增加率分別為27.97%與12.5%,相比之前有健康保險的老人的13.34%及1.69%高出許多。

另外,這些研究也發現:全民健保明顯減少醫療服務使用的貧富差距與城鄉差距。

全民健保也造就了高度的民眾滿意度。

全民健保開辦以來,民眾滿意度從一開始的不到二成,逐步攀升到目前維持在八成左右,雖然2002年因調整健保費率與部分負擔,與2013年二代健保針對高收入者加收補充保險費等措施,造成滿意度稍微下降,但都仍迅速回穩。

根據最新調查,2017年民眾對全民健保制度的滿意度再創新高,達8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