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则 | 吸引力法則英文

吸引力法则(Law of Attraction),吸引定律吸引力法则可以简单定义为——“关注什么,就吸引什么”。

当然关注的事物包括想要的和不想要,这一事物就有可能会在你的生活中 ...吸引力法则用手机看条目扫一扫,手机看条目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吸引力法则(LawofAttraction),吸引定律目录1什么是吸引力法则2吸引力法则的发展3吸引定律的故事和案例4吸引力法则的启示5参考文献6相关条目[编辑]什么是吸引力法则  吸引力法则可以简单定义为——“关注什么,就吸引什么”。

当然关注的事物包括想要的和不想要,这一事物就有可能会在你的生活中占大部分。

[1]  比如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有趣的现象:如果第二天有事,我们想五点起来,于是第二天即使没有闹钟我们也会在五点起床。

这就是吸引力的作用。

我们的思想、感觉、言语以及行为制造能量,这些能量依序吸引类似的能量:负面能量吸引负面能量,正面能量吸引正面能量。

从结果上看,思想对事物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做是事物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

[2]  更广泛的说,吸引定律是当一个人的思想专注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他吸引而来。

最典型的是比如会吸引具有类似思想的人,同时又被对方吸引的过程,这是一个相互吸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对另一个思想的影响。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两个具有相似心态的人会彼此吸引。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总是倾向于跟自己的同类待在一起。

这主要是由于人在心理上需要寻求一种归宿感,从而获得五大需求之一的安全感。

而能把分散的人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群体的就是这个群体的灵魂人物。

一般被这个灵魂人物召集到一起的分散的人身上总会有这个灵魂人物的一些影子,也就是说他们具有某种共性,正是由于这种共性,这个灵魂人物才能把人们吸引过来,从而形成一个团结的群体。

[3][编辑]吸引力法则的发展  “吸引力法则”作为一个正式的术语诞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背后的精神却存在于古老的印度人的信仰之中。

随着印度教对通神学的影响,吸引力法则的概念逐渐出现在一些早期的有关通神学的文献中。

1877年,“吸引力法则”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出现在赫莲娜·布拉瓦茨基(HelenaBlavatsky)的关于神秘密教的书《揭开伊西斯的面纱》(IsisUnveiled:SecretsoftheAncientWisdomTradition)中,而在1879年4月6日的《纽约时报》上,一篇关于在科罗拉多州淘金热中吸引财富的文章里提到了“吸引力法则”,这便是“吸引力法则”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大型的报刊媒体之上。

  1906年,“新思维”的杂志编辑威廉姆·沃尔特·阿特金森(WilliamWalkerAtkinson)在他的“新思维”书籍《思维波动或思维世界的吸引力法则》(ThoughtVibrationortheLawofAttractionintheThoughtWorld)一书中介绍了“吸引力法则”。

  1907年,布鲁斯·麦克莱兰(BruceMacLelland)出版了他的《想象力带来富有》(ProsperityThroughThoughtForce),在书中,他对吸引力法则做了总结,并提出“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Youarewhatyouthink,notwhatyouthinkyouare)的概念,之后,有关吸引力法则的研究层出不穷,并被贴上了诸如“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新思维”等各色各样的标签,而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包括有1926年出版的欧内斯特·赫尔姆斯(ErnestHolmes)所著的《心灵科学的基本思想》(TheScienceofMind),1949年雷蒙德·霍利维尔博士(Dr.RaymondHolliwell)所著的《让吸引力法则伴随工作》(WorkingWithTheLaw)等等  在此之后的半世纪中,有关“吸引力法则”的研究似乎乏善可陈。

20世纪90年代,杰瑞·希克斯(JerryHicks)和埃丝特·希克斯(EstherHicks)出版了包括《亚伯拉罕的教义》(TheTeachingsofAbraham)《情绪的惊人力量》(TheAstonishingPowerofEmotions:LetYourFeelingsBeYourGuide)在内的一系列著作,因为这些书籍的畅销,关于吸引力法则的信息和资料再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