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者VIP 貧者聽天由命? | 長庚自費門診

長庚特約門診1500(自費,不含健保,藥費與檢驗費另計) 診間與一般門診分開,​可和醫生互相討論看診時間,台北長庚採會員制,高雄長庚會員 ...在今天看見明天×富者VIP貧者聽天由命?張惠清焦點新聞672期2009-11-0515:47+A-A加入收藏台灣三一九鄉鎮中,有一九一個鄉鎮沒有社區醫院,讓經濟弱勢的鄉間民眾就醫得跋山涉水;過去人人稱羨的外科、婦科、小兒科,如今在健保支付不當的環境下,出現醫師荒;當台灣醫療系統開始出現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情形,你能想像未來十年的就醫環境嗎?忍著臭味辛苦換藥健保給付四十四元(包括紗布、藥材等材料費),耳鼻喉科拿液體噴噴喉嚨健保給付三百五十元,你要做哪一個?」某些專科醫師出現短缺「做乳癌切除和乳房重建(MRM)的刀嗎?手術至少需要五、六小時以上,是真正救人性命的醫療處置,勞心勞力地站了半天,健保給付一萬兩千元,在T大醫師抽成一五%,也就是說,開一個病人醫師分到一千八百元;相對地,隆乳手術只要二十分鐘,切開腋下弄個小傷口,把植入物放到pectoralismajormuscle(胸大肌)下,手術比切乳癌簡單太多,但卻可以淨賺十多萬元,如果是你,你要做哪一科?」這篇在T大醫科優秀生部落格上的文章,標題是:來自於「一位外科資深主治的真心告白」,文章在網路上受到網友熱烈的討論回響。

文章的開頭,這位主治醫生語重心長地說:「不要走外科!」「全國的醫師都被健保勒住了脖子。

」「健保的給付有多荒謬?!社會有多荒謬?!」台灣健保十四年,口碑名揚國際,民眾享受包山包海的醫療服務;十四年後的今天,當我們檢視台灣醫療環境,的確減少過去因病而貧的悲劇,但台灣醫界卻有著從來沒有過的恐慌與擔憂。

 醫學院找不到學生,外科、小兒科,以及婦產科,這些需要花較多時間看診,且高風險的專業乏人問津。

醫界曾經統計:一般外科醫師人力在健保實施後便下降六%,婦產科新進住院醫師嚴重不足;醫師是需要較長訓練時間與訓練成本的專業,人力供應一旦失衡,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恢復。

 「你去台大醫院問問,他們都把願意進外科的學生惜命命(台語)不敢罵!」台灣醫院協會副理事長楊漢泉說,跟過去年代差很大,主任怕外科醫學生跑光光! 另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是,根據兒童醫學會統計,近年報考兒科醫師人數,每年跌幅達一五%,台灣已爆發兒科醫師荒;台灣每名兒科醫師平均要照顧一八六一名孩子,是美國的四倍之多,而且還有城鄉不均問題。

目前,占總人口兩成的十四歲以下兒童,僅分得一成的健保大餅。

 「醫學系選科採趨吉避凶法則,外科、小兒科、婦產科屬於冷科系,皮膚科、美容牙科,醫療糾紛少卻是學生最愛!」滿是無奈的台灣大學醫學系主任黃文祥說,在健保總額論量計酬的制度下,醫療人才的確呈現M型化,消失的就是頂尖的外科高手。

 給付不合理 生產得出國? 健保給付的偏差,讓外科醫師收入大不如前,私立醫院協會祕書長吳明彥說,年輕的外科醫生工作時間長,從早上七點工作到晚上,有急刀一樣要回醫院,隨時保持候傳狀態;越來越多人不願走外科,寧可轉向耳鼻喉科或是內科。

 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陳定信在中研院的醫療保健政策討論會上直言,全台灣婦產科一年需要六十名醫師,但各大醫學系加起來只收到三十名。

過去很有吸引力的婦產科現在沒有誘因了,假設未來沒有婦產科醫師,可能得組團去東南亞觀光兼生小孩就很慘了! 給付不當已造成專科醫師人力的扭曲,陳定信舉論量計酬為例,同樣是做超音波,需要精細觀察的心臟超音波與腹部超音波一樣,都給付醫生六百元;而白內障手術又和部分肝臟切除給付相同;但前者只花半小時不到,後者卻要四、五個小時以上,明顯不合理。

 醫師背景出身的前立委沈富雄就說,動一個胰臟癌手術,大概要花上八個小時,兩個團隊接力的大手術,可是這種手術健保局只給一萬元,耗費成本之大、風險之高,沒有醫院要做,現在只剩台大與榮總有這技術,這是相當可怕的一件事情。

 想像一下,十年後台灣若沒有本國籍的婦產、外科醫師,或是能夠動心臟手術的外科醫師,那將會是什麼樣的景象? 健保應該重新訂定支付標準,並全面朝論「質」計酬,心臟科出身,現任榮總院長的林芳郁分析。

 醫療人力資源M型化現象之外,一個讓人驚訝的數字:台灣號稱醫療普及,卻居然仍有一九一個鄉鎮,沒有小規模的地區醫院或急診室。

健保開辦前,一九八九年地區醫院還高達七五○家,十四年來關了快四百家。

 地區醫療系統更加弱化 衛生署數據顯示,台灣醫療產業走向大醫院小診所的M型醫療。

以二○○七年與一九九七年比較,小診所增加一六.四%,中醫增加四一.八%最多,牙、西醫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