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行情起伏大,每次投資都緊張胃痛?「穩健型、積極型 ... | 穩健型股票

不過到了2020年,隨著下半年指數一路驚驚漲,持續創下歷史新高,到了年底,台股平均殖利率已跌破3%,來到2.99%。

如果不計股票股利,只看 ...閱讀全文0劉宗志2021年5月20日上午11:05·5分鐘(閱讀時間)近期上市櫃公司陸續公布今年配發的股利,接下來將進入7、8月除權息旺季,高殖利率題材將從第2季延續至第3季。

不過今年台股殖利率明顯降低,投資人該如何選好股?多年以來,台股的高現金殖利率特質,讓存股成為顯學,不只存股族偏愛中長期投資、年年領息,連外資法人也對台股高殖利率持正面看法。

對於不少存股族來說,閉著眼睛買下去、放著領息,似乎是不錯的選擇。

台股殖利率跌破3%輸給英國和新加坡不過隨著台股這一年來大漲,而且上漲速度遠超過獲利成長的速度,造成殖利率明顯縮水。

2016年底台股平均殖利率(含股票股利與現金股利)高達4.35%、2017年則為3.95%,2018年一舉拉高至4.77%,到了2019年也還有3.82%的水準。

不過到了2020年,隨著下半年指數一路驚驚漲,持續創下歷史新高,到了年底,台股平均殖利率已跌破3%,來到2.99%。

如果不計股票股利,只看現金股利殖利率,更只有2.81%。

這個數字雖然還超過香港的2.44%、上海的2.04%、美國的2.02%,以及韓國的1.36%,卻輸給英國的3.28%,與新加坡現金股利殖利率3.75%的差距更大。

台股殖利率明顯下滑,是針對現階段才進場的投資人來說。

如果是1年前,或更早之前就已進場的投資人,由於持股成本遠低於目前價位,平均現金股利殖利率與往年差距不大,應該還有4%,甚至更高。

也因此部分投資人可能因為股價已經漲多,選擇在除權息前賣掉股票,落袋為安;而原本該接手的買盤,也可能因為殖利率的吸引力不足而卻步。

台股今年第3季的除權息旺季,投資人是否會因為殖利率只剩不到3%,出現「棄息」賣壓呢?目前看來,發生的機率其實不高。

首先台股的長期走勢向上,對中長線投資人而言,如果加入棄息行列,除權息後再逢低買回股票,本身就是一種「賭注」,因為要承擔賣出後股價不跌反漲的風險,之後再補回持股的成本反而更高。

其次,部分中實戶、大戶確實可能為了避開股利納入隔年綜所稅當中的合併課徵,及單筆股利超過2萬元要課1.91%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而先賣出股票「棄息」。

但這些資金實力雄厚的投資人,往往也會在除權息過後,伺機再買回股票,把時間拉長來看,這對於股價的影響應屬中性。

棄息賣壓機率不高參與除權息可節稅此外,一般投資人如果跟著棄息,除了要付出交易手續費與證交稅的成本之外,還可能損失「抵稅的好處」。

因為多數的投資人持股部位不像中實戶、大戶那麼高,1年的股利不容易超過94萬元,在這樣的情況下,參與除權息反而會有節稅的效果。

舉例來說,小珍個人所得在扣掉免稅額、標準扣除額、特別扣除額等扣除項目後,應稅所得總共為40萬元(含10萬元的現金股利),對應的累進所得稅率為5%,小珍應該要繳2萬元的稅(40萬×5%)。

不過,因為股利的8.5%可以扣抵稅額(扣抵上限8萬元),10萬元的股利可扣抵8,500元的稅金,因此小珍實際要繳的所得稅只有11,500元(20,000-8,500)。

如果小珍選擇賣掉股票,不參與除權息,那麼隔年應稅所得只剩30萬元,反而要繳納所得稅款1.5萬元(30萬×5%)。

這數字比參與除權息、應稅所得40萬元的狀況還要高,因為少了股利扣抵節稅的效果。

這10萬元現金股利雖然要繳5%的所得稅,但有8.5%可以扣抵稅額,等於有3.5%的節稅效果。

即使單筆股利超過2萬元,必須扣除健保補充保費1.91%,股利所得仍有1.59%(3.5-1.91)的節稅效果。

從官方數據觀察,台灣家戶綜合所得稅率為5%與不用繳稅的比重在7成以上;換言之,多數人參與除權息都有節稅的效果。

因此,當除權息旺季來臨時,投資人不妨以平常心看待,參與除權息領股利,同時也等待股價中長期向上的價差(資本利得)。

穩健型挑高殖利率股積極型選轉機成長股至於如何選擇適合參與除權息的好股票?可以分兩種方式切入。

首先對穩健型投資人來說,今年台股平均殖利率從過往的4%掉到約3%,這時候可以觀察哪些族群與個股的殖利率還能維持在4%或更高的水準。

這類族群與個股要先扣除因前一年有一次性收益入帳,而拉高今年股利的個股,因為一次性收益並非常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