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 | 政策型貨幣

貨幣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通貨膨脹。

多數國家的央行將目標通貨膨脹率設定為1%- ...貨幣政策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公共財政公共政策經濟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貿易政策·投資政策農業政策·產業政策能源政策·社會政策政策組合財政政策稅收政策·預算政策政府收入·政府支出政府預算·赤字政府債務(外債·內債)財政部財政聯盟貨幣政策貨幣供應·利率貨幣基數·貼現窗口存款準備金比率存款準備金·黃金儲備貨幣當局(中央銀行·聯繫匯率制)貨幣聯盟貿易政策關稅·非關稅壁壘淨出口·貿易利得貿易創造·貿易轉移貿易保護主義·自由貿易商務部·貿易壁壘收入與支出收入與支出閱論編貨幣政策(英語:Monetarypolicy)是一個國家或是經濟體的貨幣權威機構(多數國家由央行來執行)利用控制貨幣供給量,來達到影響其他經濟活動所採取的措施。

主要手段包括:調節基礎利率、調節商業銀行保證金、公開市場操作。

一般而言,貨幣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通貨膨脹。

多數國家的央行將目標通貨膨脹率設定為1%-3%(少數國家例外,如美國、日本)。

按照調節方向劃分,貨幣政策一般分為:激進的-利率被調節為促進經濟成長;中性的-保持經濟穩定;從緊的-降低通貨膨脹卻可將提高失業率。

貨幣權威機構通常指中央銀行或是和央行緊密聯繫的一套銀行系統。

他們有發行貨幣,改變貨幣供給和影響利率的能力。

貨幣理論是經濟學中研究貨幣的性質與功能的一個分支,是各經濟體制定貨幣政策的理論基礎。

歷史上貨幣政策常常隨著貨幣理論研究的發展而改變。

從197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貨幣政策通常與財政政策(fiscalpolicy)分離。

即由中央銀行控制貨幣政策,由政府控制財政政策。

即使在此之前,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保證絕大多數的國家這兩種政策分離。

目錄1貨幣政策的歷史2中央銀行趨勢3開發中國家4貨幣政策的類型4.1以抑制通膨為目標4.2以保持價格水準為目標4.3以控制貨幣總量為目標4.4固定匯率4.5金本位4.6金銀複本位制4.7混合政策5貨幣政策工具5.1貨幣量基數(Monetarybase)5.2存款準備金率(RequiredReserveRate)5.3貼現窗口融資(Discountwindowlending)5.4利率6聯繫匯率制7貨幣政策理論8不同國家的貨幣政策9參見10參考文獻貨幣政策的歷史[編輯]貨幣政策主要與利率和信用聯繫在一起。

許多世紀以來,貨幣政策只有兩種形式,鑄幣或是發行紙幣以產生信用。

在凱因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得到接受前,利率不被認為是貨幣政策的一部分。

貨幣政策被認為是政府決策的一部分,通常被認為是政府的鑄幣權。

隨著貿易網絡的發展和金銀的比價的確認以及本幣和外幣比價的確認,這種價格是被法律保護的,甚至此種價格在市場上是變化的。

宋朝使用紙幣交子,後來由於宋與西夏戰爭,交子發行量增大,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1]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它獲得發行紙幣並且採用金本位,貨幣政策獨立於政府的想法開始出現。

貨幣政策的目的在於保持幣值,印鈔並且保持錢幣留在流通領域。

中央銀行的建立目的在於保持本幣與黃金的比值,在一個小範圍內與其他金本位的外幣進行交換。

為了達到這些目的,作為金本位一部分的央行開始設立利率,為了保持金本位要求每月調整利率。

現代的貨幣政策開始於19世紀後期,由於重商主義思想影響,世界各國採用金本位制。

這種制度在二戰之後仍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被間接地保留了下來。

直到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各國開始使用浮動匯率。

在1870-1920之間,工業化國家陸續建立中央銀行系統,央行「最後的借貸者」的角色開始被理解。

隨著經濟學的「邊際革命」,人們意識到增加多少或是減少多少利率對整個經濟有重要的影響,基於經濟的權衡,我們必須做出抉擇。

並且很明顯存在經濟周期,並且經濟理論開始理解到利率和周期的關係,Cass商學院的研究表明,央行的擴張和緊縮政策引起了經濟周期,證據表明,在央行成立之前,經濟周期很少出現。

貨幣政策,有些像似是而非的科學原理,在最近的150年發展的非常迅速,尤其在最後這50年。

貨幣政策已經從簡單的增加貨幣供給到保持人口成長和經濟活力。

現在,它還需要考慮各種目標,如下:短期利率長期利率貨幣周轉率匯率信貸質量債券和股票(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