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利率政策 | 低利率原因

2009年至2019年各國央行重貼現率的變化,其中日本、丹麥及瑞典實施負利率政策,利率低於0。

負利率政策(英語:Negative Interest on Excess Reserves)是一種政府要求中央 ...負利率政策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2009年至2019年各國央行重貼現率的變化,其中日本、丹麥及瑞典實施負利率政策,利率低於0。

負利率政策(英語:NegativeInterestonExcessReserves)是一種政府要求中央銀行對超額準備金收取利息的政策,是政府管理金融市場的非常規貨幣政策手段之一[1][2]。

因為當利率降低時,銀行存有資金成本增加,負利率政策會鼓勵商業銀行提出放在央行的超額準備金,從而鼓勵銀行向民間發出貸款[2][3],負利率政策通常是央行對龜速經濟成長、通貨緊縮或去槓桿化(英語:Deleveraging)等之回應[4][5]。

而儘管直覺而言,在負利率的時代,銀行也會轉嫁負利率到存戶身上,使存戶存在銀行中的資產減少,但實務上,銀行仍不會將負利率的負擔直接轉嫁給零售存款的利率,至多降至零利率為止。

換言之,負利率只會出現在央行之決議利率,不會吸取普通儲蓄者的存款。

因為倘若銀行對普通儲蓄者開始採用負利率政策,不但有可機會降低民眾未來存款意願,更有可能衍生出擠兌事件,使銀行立刻面臨經營危機。

而各國中央銀行之所以有能力執行負利率政策,是因為中央銀行兼具調整貨幣政策的功能,當現金資產不足時可以自行調整,故不須在意銀行存款的多寡[1]。

目次1發展背景2實施現況3負面評價4參考文獻4.1期刊論文4.2文獻清單5外部連結發展背景[編輯]1930年費雪出版的《利息理論》1930年,經濟學家費雪曾指出,若銀行持有民眾的資金時沒有任何儲存成本,且花現金買商品沒有任何額外花費,則該名目利率應為正。

反之,如果持有現金有儲存成本,例如將現金放在銀行保險箱要交保管費用,則此時存款在銀行不但無法產生收益,還會被收取保管費用﹔存在銀行中的資產會隨時間減少,利率就可稱為「負」[6]。

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央行通常會以降低利率來刺激經濟增長。

但是直到20世紀後期為止,一般都認為利率不可能會低於零。

因為在傳統觀念裡,認為一旦發生負利率,商業銀行為避免為存款付出「保管費」,就會馬上從央行提出所有準備金,導致利率失去意義[7]。

惟21世紀之後,歐洲、日本等經濟體由於通貨緊縮問題日益嚴重,傳統的貨幣政策已無法改善經濟狀況,再加上貨幣升值對於出口不利的隱憂,負利率政策逐漸成為這些政府促進經濟的手段[6][7]。

其背後的邏輯為:在經濟低迷的環境下,銀行可能會有存準備金於央行或是以低利率貸出兩種選擇,此時如果央行對存款實施負利率,則銀行就會失去在央行存錢的動機,傾向將貸款貸給民間,如此民間產能就能增加,還有機會解決國內的可能的通貨緊縮壓力[8]。

負利率政策也被認為可以解決利率為零的流動性陷阱。

負利率政策和傳統寬鬆貨幣政策的概念不同,後者是降低利率以提升總合需求,但負利率是央行政策下的產物,其政策主軸是要求銀行調整自身的資產負債表,變相「懲罰」銀行儲存過多的準備在央行,以促進多進行放款、提升長期投資,刺激經濟[1]。

公共財政公共政策經濟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貿易政策·投資政策農業政策·產業政策能源政策·社會政策政策組合財政政策稅收政策·預算政策政府收入·政府支出政府預算·赤字政府債務(外債·內債)財政部財政聯盟貨幣政策貨幣供應·利率貨幣基數·貼現窗口存款準備金比率存款準備金·黃金儲備貨幣當局(中央銀行·聯繫匯率制)貨幣聯盟貿易政策關稅·非關稅壁壘淨出口·貿易利得貿易創造·貿易轉移貿易保護主義·自由貿易商務部·貿易壁壘收入與支出收入與支出閱論編實施現況[編輯]一般來說,先進國家通常將適當的通貨膨脹率訂為2%;當物價上漲率高於2%,則央行可能考慮緩步升息﹔而低於此比率,央行可能考慮不升息或降息,而「持續」低於此比率一般為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對經濟發展不利,故負利率就成為了各國央行貨幣政策的選擇之一。

舉例來說,2014年,因為歐元升值到至貨品進口價格下跌,並進一步帶動民生物資便宜化,當時,德國和法國的通貨膨脹率低於1%、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南歐國家也陷入通貨緊縮,歐洲央行便決議開始實施負利率,希望可以壓低歐元匯率,刺激金融機構發放信貸[6]。

而在通貨膨脹率時常為負的日本,民眾容易懷抱「明天更便宜,明天再買」的心理,使景氣惡化,故當時的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