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底必懂:平均成本法的利與弊 | 股票 平均成本

投資者定期定額買進目標股票或基金,由於投資金額已固定,股價高時買得少,​股價低時買得多,藉此拉低長期平均入貨價,增加投資者的獲利機會 ...閱讀全文0WendySo2020年4月22日上午5:35·4分鐘(閱讀時間)全球步入熊市,又是價值投資者重整部署的好時機。

這時候,平均成本法(DollarCostAveraging)是許多投資者會積極運用的工具。

這個看似無懈可擊的「懶人」投資法,是否真的全天候無敵?我們就來一一拆解。

「價高少買、價低多買」平均成本法(DollarCostAveraging)歷史悠久,是長線投資經常用到的工具,特別是當投資年期長達幾十年的時候,典型例子是退休金投資。

投資者定期定額買進目標股票或基金,由於投資金額已固定,股價高時買得少,股價低時買得多,藉此拉低長期平均入貨價,增加投資者的獲利機會。

月供股票計劃,就是最常見的平均成本法應用;另外強積金每月把供款固定百分比投進會員的指定基金,亦是另一種平均成本法。

平均成本法的利與弊平均成本法的吸引之處,是「價高少買、價低多買」這特點,容易令人覺得怎麼都不會買錯:無懼市場高低,投資者可以較低成本價入貨,長期下來不就穩賺嗎?而不少投資初哥,都會誤以為這是一個法則。

其實,平均成本法一樣可能蝕錢,而且可以蝕不少。

舉個例說,假設投資者在大牛市的高位開始月供股票,即使之後市場進入熊市,只要熊市的深度及時間低於牛市,投資者一樣會蝕錢;就算拉個20年期,如果一個股票市場長期沒有增長,只是上上落落,投資者就只會「白做一場」。

個股的道理也一樣,而且風險亦較大;除非投資者買中像亞馬遜這樣的股票,公司長期增長,否則到頭來亦很有可能「得個吉」。

所謂「平均」,是把正面落差和負面落差,一樣平均掉;平均成本法,最終只是把投資者入貨價的波動減低,但絕非等同於穩賺。

了解平均成本法的內裏乾坤,就明白如何把這方法靈活運用。

熊市是平均成本法的最佳出場時機平均成本法,在熊市時就大派用場了。

由於「摸底」是不可能的任務,投資者可先篩選有長線回報前景的優質股票,然後利用定時定額的方式入貨。

具體操作上,可以利用銀行的月供股票計劃,或加碼現有的月供計劃;另一選擇,是自行把資金分小注,定期入市,但這方法的缺點,是不斷考驗投資者的定力,只有極少數人能在上落市把持入貨規律。

如果一向已有透過月供股票入貨,跌市時,就算不打算加碼進場,除非急需資金或未來收入有威脅,亦盡量不要「斷供」;這樣的話,投資者仍有機會利用冧市入貨翻身。

如何活用平均成本法既然平均成本法並非萬能,長線投資者是否應不予考慮?平均成本法的最大功能,是減低風險,但並不擔保會把回報極大化。

由於沒有人能預知市場走勢,什麼時候熊變牛、牛變熊,投資者把手上部分資金,以平均成本法長期投資市場(stayinvested),不失為保本的一個方法。

但如要改善回報,除了揀啱股票,還須一定程度的順勢操作,熊市時大膽加碼,牛市時稍作迴避。

萬變不離其宗,換句話說,回報始終與投資知識和風險承受,緊密相連。

延伸閱讀中國移動強絕藍籌兩大要點買入前必須知!軟銀賣股巨額套現阿里巴巴為何可成贏家?三隻不應錯過的高增長醫藥股使用這個方法讓你在投資股市時馬上達到分散風險之效恒基停派紅股幾時才應再買入?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

作者WendySo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TheMotleyFoolHongKongLimited(www.fool.hk)2020Moneydj理財網·1天前《美債》6月小非農增69.2萬人優預期殖利率仍下跌MoneyDJ新聞2021-07-0107:08:39記者李彥瑾報導儘管ADP公佈的6月就業數據強勁,反映美國勞動市場正逐漸擺脫COVID-19疫情衝擊,但美國公債殖利率週三(30日)仍全面下跌。

部份分析師認為,美債殖利率下滑,原因是市場押注通膨不會持續高於聯準會(Fed)訂下的2%目標,即使有證據表明,隨著美國經濟復甦力道增強,已增添不少物價上漲風險。

MarketWatch報價顯示,紐約債市30日尾盤時,對Fed利率政策較為敏感的美國2年期公債殖利率下跌0.3個基點至0.247%;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下挫3.6個基點至1.443%;30年期公債殖利率下跌3.1個基點至2.065%。

(註:公債價格與殖利率呈現反向走勢。

)觀察6月及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