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不起 | 政府 化療費用

在五個月的標靶治療和化療之後,龐姐的狀況持續惡化。

... 目前,政府資助大約九成的治療費用,有關開支佔年度財政預算的17.5%。

2018至19 ...SkiptocontentTopicsTheMagazineChannelsOthers按Enter或ESC關閉MainContentNicTinworth是一名數碼設計顧問、跑山愛好者,也是一位父親。

2018年夏天,44歲且一家四口住在香港半山的他,被確診患有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一種高度惡性的腦癌)。

噩耗襲來,Tinworth迅速求醫。

他在私家的港安醫院接受手術,之後到公立的瑪麗醫院做治療,過百萬港元的開銷則大部份依靠他的醫療保險來支付。

Tinworth說:「如果你有保險,去私家醫院好太多了。

那裡快很多,方便很多。

公立醫院資源不足而且負擔過重,但在那裡你可以省下極多錢。

」復健期間,Tinworth要重新學習走路。

僅僅七個月後,他已經可以再次在香港的行山徑上奔跑,並在今年1月完成了QNETGurkhaTrailblazer的12公里跑山比賽。

Tinworth覺得自己很幸運。

如果沒有醫療保險,在香港幾乎不可能迅速地得到和他一樣的治療。

龐姐*就是其中一個沒那麼幸運的人。

這名兩子之母沒有工作,她從2017年11月開始一直與第四期肺癌搏鬥。

沒有保險的她,為治療癌症而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

「我丈夫(也是癌症病人)和我都沒有工作,我的小孩又還在上學(而不能幫補家計)。

」她說。

他們向關愛基金求助。

這個經濟援助計劃專門為未能得到社會安全網保護的人提供支援。

此外,他們還通過蘋果日報慈善基金募捐。

可惜這些加起來仍不足夠。

「醫院到1月才安排我接受第一次治療(那是確診的兩個月後)。

那時候我已經無法走路了,我的狀況非常差。

」龐姐說。

在五個月的標靶治療和化療之後,龐姐的狀況持續惡化。

「(瑪麗醫院的)醫生說沒有藥適合我,讓我回家。

」癌症治療的代價香港癌症資訊網去年7月發佈的一項500人調查結果顯示,在香港公立醫院治療癌症的平均開支動輒超過27萬元港幣。

而這還不包括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因為其中一些療法不受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的資助。

相比之下,在私家醫院的治療平均開支高達130萬元港幣。

這些價格是甚麼概念?在香港,2017年的薪酬中位數是每月16,800元港幣,或大約每年20萬元港幣。

此外,調查參與者中有11%的人表示,他們不得不賣掉自己住的房子來支付治療費;56%的人表示他們聽過其他癌症病人因為無法支付費用而被迫中斷治療。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說,這些狀況在香港比比皆是,而問題的根源在醫管局。

作為管理全港公立醫院的法定機構,醫管局要應對大量有不同需要的病人,而其開支預算來自政府有限的撥款。

「醫管局要講成本效益,也就是說,他們要保證用有限的預算幫到盡可能多的病人。

」張超雄解釋道。

他同時指出,醫管局傾向優先處理較年輕和康復機會較大的病人。

「因為如果一個病人是長者,(醫管局)會認為就算治癒的機會大,回報也不高。

這是很殘酷的。

」政府已經採取一些措施,希望減輕低收入住戶的經濟負擔。

比如,2018年推出的自願醫保計劃讓受保的癌症病人在每個保險年度,可以就非手術性的治療報銷高達八萬元港幣,而每年的整體報銷上限是42萬元港幣。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總監、臨床腫瘤科醫生黃錦洪預計,由於人口老化,到2030年,香港的新增確診癌症個案將上升30%到40%。

香港理工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未來20年內,香港居民每四人將有一人達到65歲或以上。

由於癌症在長者中最為常見,這個預測對香港已經超負荷的公立醫院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

「隨著香港人口壽命延長和整體老化,對醫療、福利和其他服務的依賴也會增加。

」理大活齡學院聯席總監錢黃碧君2018年接受大學訪問時如是說。

在伊利沙伯醫院急診室內等候治療的病人大排長龍的情況依然嚴重。

大排長龍香港大約九成的病人在公立醫院就診,但只有大約四成的醫護人員在那裡工作。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