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而且哀傷。書的價錢. 在出版產業工作,常會發現一些 ... | 書的成本

一本書的價錢是怎麼定的?首先,書的製作有一定的成本,暫且不論翻譯作品,單就國內作者在國內出版作品的狀況來看,成本包括:作者寫書的版稅,校對的費用、排版的 ...GetstartedOpeninappWolfHsu860FollowersAboutSigninGetstarted860FollowersAboutGetstartedOpeninapp奇妙,而且哀傷。

書的價錢WolfHsuMar5,2019·6minread(圖片來源: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f/Book_Trash_%2837181450584%29.jpg)在出版產業工作,常會發現一些奇妙物事。

例如書的價錢。

一本書的價錢是怎麼定的?首先,書的製作有一定的成本,暫且不論翻譯作品,單就國內作者在國內出版作品的狀況來看,成本包括:作者寫書的版稅,校對的費用、排版的費用、封面設計師的酬勞,製版、紙張、油墨、裝訂等等印刷相關費用,物流和倉儲等等倉管相關費用,辦活動的場租輸出海報等等行銷費用;出版社的公司租金、辦公設備、水費電費、編輯薪水等等一般性支出暫先不算,上述的種種費用加總大致就是成本。

成本加上出版社預計的獲利及書店通路預計的獲利,就是書的價錢。

當然,一般出版社在估算書籍定價時不會用這麼麻煩的細瑣算法(雖然上述費用都還可以再拆分成更細的支出),而是先依字數估一個價錢,然後用比例方式分配,看看用這個粗估的價錢得要賣掉幾本書才能打平成本、賣掉幾本書才能獲利,然後再回頭檢視這個粗估的價錢是否需要調整。

在這些琳瑯滿目的成本當中,大多數的費用──例如紙錢墨錢、物流倉租等等,就是用多少付多少;校對、排版和設計師的費用,有時看字數、有時看設計的麻煩程度、有時看設計師的名氣,有時看設計師與編輯的交情,總之大多事前談妥,價格以工作者付出的勞力和技術等等項目估算。

這類費用都是用了材料、空間或人家的技術之後就按議定條件付錢,簡單清楚。

但奇妙的是這條生產線源頭的兩個角色。

編輯的薪水和定價沒啥關係,會被劃歸在出版社原來就有的支出當中;但編輯在編每本書的狀況差異很大,面對作者時要做的事差異很大,出書前後要張羅的活動差異也很大。

有的書需要潤飾修改的部分很多,有的書在寫作過程就需要編輯協助查找大量資料,有的作者不接受編輯改稿,有的作者會把編輯當成日常生活助理。

雖然差異很大,但編輯的付出對書的定價沒有直接影響。

這很奇妙。

另一個奇妙的是作者。

有的作者寫得很快,有的作者簽了約之後拖稿的時間會以「年」計算,有的作者憑空想像就可以把長篇鉅作寫出來,有的作者需要長時間蒐尋、調查,或者購買必要資料……這些創作習慣與創作期間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難以估量價值也難以估量價錢,每個作者的狀況不同,每個作者寫每部作品的狀況也不同。

既然難以估算該付多少錢才對,是故作者的版稅大抵以定價的百分比計算,理論上賣越多本,作者就拿越多版稅。

不過同一個作者寫不同作品時的付出就不相同,倘若定價相同、版稅率相同,賣量相同,那作者經由不同程度付出所獲得的版稅就是一樣的,這也很奇妙。

更奇妙的是,大多數的作者不會參與出版社的定價估算。

從這個角度看,一本書的源頭創意來源,對自己的付出能獲得什麼,是完全沒把握的。

印刷物流等等實際付出的價錢省不掉(而且國際紙價年年喊漲),所以如果要壓低成本,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壓低所有成本裡作者的獲利,比如出版社印兩千本,但不確定能賣多少,所以先給作者一千本的版稅,或者直接調降作者的版稅率,又或者兩者一起來。

倘若想要順便也省點紙錢倉租的話,還可以在合約裡說印兩千本,但先印一千本看看狀況,然後再打個折先給五百本的版稅。

這部分不奇妙。

這部分很實際。

而且哀傷。

說哀傷不是因為俺是個寫作者。

俺在出版社和通路工作,很明白各個環節省不掉的開支。

說哀傷的原因,是因為這種狀況長期來看,會鼓勵創作者不要出版書籍。

一本書假設寫了一年,出版後定價300元,作者版稅率10%,就是一本賺30元。

一年賣2,000本,作者賺6萬元;也就是作者在一本書寫加賣的兩年時間裡,從這本書獲得的月收入是2,500元,平均一天賺不到100元。

任何壓低作者獲利的作法,就會壓低這個數字。

喔耶。

話說回來,從這樣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