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博物館-032期-南方澳鏢旗魚的故事 | 鏢旗魚

旗魚在水面嬉戲或追捕小魚,通常只露出尾鰭(俗稱尾鉤)的一小段。

它的行進速度極快,而且時沈時現,漁民必須依賴經驗及專注的監視,才能夠掌握它的游水方向。

典藏出版蘭陽博物館典藏出版蘭博電子報:::蘭博電子報AAA上一個下一個電子報一覽歷史電子報032期-南方澳鏢旗魚的故事文:王安陽南方澳地近黑潮與親潮的交會處,洋流帶來大批魚群,冬季東北季風一起,大批旗魚前來,揭開標旗魚的季節。

旗魚,經常出現在黑流(黑潮)與白流(沿岸流)交會之處,風浪越大,牠們越愛。

因而討海人乘風破浪,站在晃動劇烈的標台上,眼光緊鎖住海中竄動的身影,將手中鏢槍奮力執出,這種高難度的捕魚方式,充分展現討海人與自然之間的抗衡。

劉生根畫作一、丁挽來了旗魚俗稱「丁挽」,鏢旗魚的漁船必須速度快捷、方向變換靈活。

台灣東部海岸的漁船,通常選擇在東北季風強度5到6級的清晨出海,會有比較好的漁獲。

 鏢旗魚作業的特殊性質,在於依照各別船員的特殊專長,而實施細密分工。

漁季從每年農曆9月間的東北季風開始,一直到翌年農曆3月23日媽祖誕辰日為止,工作職位的配置,可分為前段、中段與後段,職位一經安排妥當,很少再做調整。

 前段:稱為鏢台,置有鏢槍2支及連結的鏢繩,可站右鏢手(船長)、左鏢手及鏢手助理(本地俗稱二手),一共3人。

噸位較小的漁船,則只有一位鏢手及一位鏢手助理。

 中段:稱為架頂(瞭望台),可以站多位船員。

瞭望台左右兩端的位置,稱為「架角」,由船長指定給眼力最好的人站立。

其餘的新進船員,或眼力較差者,則分別站在瞭望台的中間。

 後段:稱為甲板及輪機間,配置掌舵及輪機員,一共2人。

 清晨出海以後,船員立刻就各人的崗位。

鏢台上只站船長(右鏢手)一人,用各種不同手勢傳達命令,以指揮舵手掌控漁船的行駛方向、速度及索尋海域;其餘左鏢手及鏢手助理二人,則站在瞭望台上,參與其他船員做搜尋標的物的任務。

 前述的人員配置說明,一艘鏢船至少需要5人,大多則為8人左右的編組。

噸位比較小的鏢船,鏢台上可能只有配置一支鏢槍而已,因此整隻船所需的船員數目,可以減到4人。

 旗魚在水面嬉戲或追捕小魚,通常只露出尾鰭(俗稱尾鉤)的一小段。

它的行進速度極快,而且時沈時現,漁民必須依賴經驗及專注的監視,才能夠掌握它的游水方向。

一旦任何船員發覺旗魚出現,必須用手指明確指出旗魚的位置及行進方向,同時,也必須大聲喊出:「丁挽!丁挽!……」。

 緊接著全船必然緊急動員,當船長下達「加快速度」的指令,輪機立刻有所反應而冒出隆隆黑煙,附近的船隻(也就是潛在的競爭對手)就會有所理解。

這些動作確立了此一特定船,對這一隻旗魚的優先捕獲權,任何其他船隻不可侵犯。

 針對此一特定標的物所發動的追捕戰,如結果是順利鏢中,鏢旗魚業的傳統獎賞規則清晰明確。

首先大聲吼出丁挽!丁挽!的船員,也就是被認定為最先發現標的物的船員,算是得到一個績效,作為發放獎金的依據。

二、快速揮動的刀片出海鏢旗魚,當旗魚的尾鰭在海浪峰頂出現時,在漁船瞭望台上的人,從很遠的距離之外,就可能用肉眼察覺出來,好像一小塊的深色刀片,在海面快速的揮動。

旗魚在海浪的峰頂與谷底之間游動,尾鰭一現一隱的連續互換揮動,有經驗的漁民在短暫的幾秒鐘之內,就可以判斷是旗魚出現。

然後,一方面用手指出尾鰭的方向,另一方面大聲喊出:「丁挽!丁挽!……」。

 新船員在漁船一出海以後,會比較專心注視海上遠近水域的可能標的物,也因此經常先看到「尾鉤」。

在還沒有達到相當程度的自信以前,會有一些不自覺的奇怪動作,譬如保持頭部僵硬不動,目不轉睛地凝視一個固定方向,以及很小聲的喃喃自語,不敢大聲的喊叫出來等。

而站在旁邊的經驗老手,很快就會發覺這種現象,並利用新手的缺點,奪取機會,大聲喊叫:丁挽!丁挽!而搶到功勞與獎賞。

改繪自林希超,1959,《今日台灣漁業》三、鏢台上的挑戰鏢旗魚作業的成功要素,除了上述必須多發現標的物之外,另外一個同樣重要的因素,就是鏢台上鏢手的投射命中率。

想在這項任務有好的表現,可真是高難度的挑戰,完全依賴嘗試錯誤與累積失敗經驗。

 鏢旗魚作業的最適合海況,是東北風5到6級,風速每秒約10公尺,浪高約3公尺。

在這樣的海況之下,離開水面約一層樓高的鏢台,每幾秒鐘之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