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效率 | pareto中文

柏拉圖效率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5年5月4日)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建議將帕累托改善併入此條目或章節。

(討論)ExampleofParetofrontier,giventhatlowervaluesarepreferredtohighervalues.PointCisnotontheParetoFrontierbecauseitisdominatedbybothpointAandpointB.柏拉圖效率,或稱柏拉圖最適(英語:Paretoefficiency、Paretooptimality),是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並且在賽局理論、工程學和社會科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與其密切相關的另一個概念是柏拉圖改善。

柏拉圖效率是以提出這個概念的義大利社會學家維弗雷多·柏拉圖的名字所命名。

目錄1定義2經濟學3參考文獻4參見定義[編輯]柏拉圖效率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

給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如果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情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這就是柏拉圖改善。

柏拉圖效率的狀態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柏拉圖改善的狀態;換句話說,不可能在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損的情況下再改善某些人的情況。

需要指出的是,柏拉圖效率只是各種理想態標準中的「最低標準」。

也就是說,一種狀態如果尚未達到柏拉圖效率,那麼它一定是不理想的,因為還存在改進的餘地,可以在不損害任何人的前提下使某一些人的福利得到提高。

但是一種達到了柏拉圖效率的狀態並不一定真的很「理想」。

比如說,假設一個社會裡只有一個百萬富翁和一個快餓死的乞丐,如果這個百萬富翁拿出自己財富的萬分之一,就可以使後者免於死亡。

但是因為這樣無償的財富轉移損害了富翁的福利(假設這個乞丐沒有什麼可以用於報酬富翁的資源或服務),所以進行這種財富轉移並不是柏拉圖改進,而這個只有一個百萬富翁和一個餓死乞丐的社會可以被認為是柏拉圖效率的。

(這裡可以與古典功利主義的標準做一比較。

按功利主義的標準,理想的狀態是使人們的福利的總和極大化的狀態。

如果一個富翁損失很少的福利,卻能夠極大地增加乞丐的福利,使其免於死亡,那麼社會的福利總和就增加了,所以從功利主義的角度看,這樣的財富轉移是一種改善,而最初的極端不平等狀態則是不理想的,因為它的福利總和較低。

可以看到,柏拉圖改進要求在提高某些人福利的時候不能減少任何一個人的福利,而功利主義則允許為了提高福利總和而減少一些人的福利。

)經濟學[編輯]經濟學理論認為,如果市場是完備的和充分競爭的,市場交換的結果一定是柏拉圖效率的,並且會同時滿足以下3個條件:交換效率:即使再交易,個人也不能從中得到更大的利益。

此時對任意兩個消費者,任意兩種財貨的邊際替代率是相同的,且兩個消費者的效用同時得到極大化。

生產效率:這個經濟體必須在自己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上。

此時對任意兩個生產不同產品的生產者,需要投入的兩種生產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英語:Marginalrateoftechnicalsubstitution)是相同的,且兩個生產者的產量同時得到極大化。

產品混合效率:經濟體產出產品的組合必須反映消費者的偏好。

此時任意兩種財貨之間的邊際替代率必須與任何生產者在這兩種財貨之間的邊際產品轉換率(英語:Marginalrateoftransformation)(MRT)相同。

如果一個經濟體不是柏拉圖效率,則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況變壞的情況下使自己的境況變好的情形。

普遍認為這樣低效的產出的情況是需要避免的,因此柏拉圖效率是評價一個經濟體和政治方針的非常重要的標準。

但是,如同上面指出的,一個柏拉圖效率的經濟系統只是在「最低」的意義上是「理想」的,並不能保證其中沒有貧困或嚴重的貧富差距。

柏拉圖在他關於經濟效率和所得分配的研究中使用了這個概念。

另外,著名的柏拉圖法則(又稱80/20法則),則是由約瑟夫·朱蘭根據維弗雷多·柏拉圖本人當年對義大利20%的人口擁有80%的財產的觀察而得推論出來的。

參考文獻[編輯]參見[編輯]囚犯困境納許均衡賽局理論次優理論卡爾多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