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給付用在刀口上才不會醫病雙輸! | 加護病房住院給付

「台灣醫療的最大隱憂,是加護病房給付偏低,全台醫院的加護病房都是虧損。

... 賺錢的門診,投入住院的資源相對較少,需要住院的病人就會塞在急診。

在今天看見明天×健保給付用在刀口上才不會醫病雙輸!健保給付不公,造成重症醫師落跑,照顧加護病床的醫師數更逐年減少,醫院以縮床因應,民眾成為最大受害者。

郭淑媛、林思宇焦點新聞攝影/吳東岳987期2015-11-1911:57+A-A加入收藏健保總額年年成長,估計健保大餅明年將超過六千億元,但在醫護眼中,分配到手上的卻很少,結果導致重症科找不到醫師,包括加護病房等重症病房一床難求。

難道,資源沒有放在刀口上嗎?一名七十六歲的病患,被家人緊急送到北部一家醫學中心急診室,喘到無法說話,高燒四十度,經診斷為肺炎,由於呼吸衰竭,必須緊急插管。

無奈應該要進加護病房治療的病患,卻因加護病房沒空床,只能躺在急診室走廊的病床上。

不幸的是,病人狀況越來越糟,家屬只好向議員、立委求助,但沒床就是沒床,等了一天半,病人即在急診室往生。

家屬氣得揚言提告求償,經過醫院一個多月的協調,雙方才私下和解。

加護病房是重症後盾,許多重症病人塞在急診,就是為了等加護病房。

然而,儘管高齡化社會來臨,台灣的加護病房數目卻越來越少;此外,二○一○年每三二七名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可分到一張加護病床,到一四年提高到三八六人才分到一張床。

 醫療隱憂:加護病房虧損醫院縮床因應台灣加護病床相對於其他病床占比,近年來從一二%降到一○%,而各醫學中心加護病床占床率為九○%,理想卻是八五%,總量減少再加上占床率過高,難怪會等不到病床。

「加護病房六四%靠人為操作,設備投資很大卻賠錢,但又是醫院很重要的單位。

」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余忠仁說。

「台灣醫療的最大隱憂,是加護病房給付偏低,全台醫院的加護病房都是虧損。

」嘉義長庚醫院院長蔡熒煌說,加護病房一床一天成本一萬兩千元,全台約八千到一萬張加護病床,每晚要三、四百人值班,由於每十床要一名醫師,每兩床要有一名護理師,加上輪三班和休假,人事成本高,各醫院都是虧損二到三成。

若做國際比較,台灣加護病房一床分配到的醫療費用約七千元,為新加坡的三分之一,甚至是香港的十分之一。

明年實施第三階段診斷關聯群(DRGs)支付制度,加護病房只支付六天費用,由於病人須住七到十四天才能轉出,醫師擔心未來收一個賠一個。

 DRGs:將治療流程相似的疾病分在同一個群組,給付同樣的金額。

除了虧損,醫師人力不足,也是加護病房數減少主因之一。

加護病房以內科為主,內科新進醫師去年全台只招到三四○名,今年二八○人,其中屬於加護病房主力的胸腔科,以往一年有七十名新血,今年卻只招到十八人。

「這是很可怕的循環,各醫學中心只好縮床因應。

」余忠仁說。

中部某醫學中心的加護病房,曾一度關閉三分之一。

余忠仁分析,以往都是成績很好的醫師才能分到加護病房,現在工作量大、風險高,又不像其他科有開刀等處置給付,醫師診察費健保給付八百點,「但點值還要打八、九折,一點不到一元。

」於是,年輕醫師望之卻步,不少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都要值班,「有醫院還有六十多歲的老醫師在值班。

」 點值:健保署計算院所給付時所使用的單位名稱。

當實際醫療服務利用量超過目標值時,超出部分的費用將打折支付。

打折後的結果一點大約略少於一元。

加護床房的危機是醫界問題的縮影,由此可見,健保分配給醫院的總額及醫院內部的分配,顯然都出現問題。

  問題一:健保總額分配給醫院夠嗎?醫院分給醫護了嗎? 平心而論,健保每年分配給醫院的總額都有成長,但醫界仍覺得不夠。

九月十九日全民健康保險會(簡稱健保會)召開會議,協商明年逾六千億元的健保大餅如何分配,談到醫院總額時,醫院代表與付費者代表劍拔弩張。

付費者代表滕西華提出建議方案,對於「提升護理照護品質」,以及「配合《勞動基準法》下修每周工時四十小時,整體醫務人員(扣除醫師)配置全面調整政策」兩案,均表示不支持再另外增編列預算。

醫院代表、台灣醫院協會理事長楊漢湶立即抗議,認為「護理人力占醫院四○%,一旦減少,醫院只能關床。

」他估算,因應《勞基法》,醫院將增加五%的人力,費用初估增五十億到六十億元。

但付費者代表蔡登順認為,醫院在《勞基法》未改變工時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