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者現身說法:出版社憑什麼只給10%版稅? | 版稅

10%版稅大概是標準行情,也有出版合約顧慮到製作成本,把文字作者的版稅壓到10%以下,或要求要跟插畫與攝影作者均分,也有合約但書加上作者必須回購多少冊 ...藝文寫作者現身說法:出版社憑什麼只給10%版稅?作者米果2020-05-13完成一本書,除了作者的書寫外,還需要多少角色的投入呢?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已成功複製連結每隔一陣子,稿費跟版稅的問題,就會在出版文化圈裡引起一波討論,「業界」的寫作者常常開玩笑說,稿費應該是從李白杜甫的時代就沒漲過,當然也沒人真的知道這些古代文豪到底是不是靠寫作就賺到人生好幾桶金。

特別請教在台灣出版過《唐宋詞鑑賞辭典》、《唐朝官場生存指南:21位唐代大詩人求職記》的「啟動文化」總編輯,他說古代這些文學作家,「大部分都有官職,沒官職的也想求官,畢竟這是古代文人唯一的出路」,「當然也有些人年紀大一點之後,存夠錢就退隱了像王維,也有人是靠朋友接濟像杜甫」,「寫作一般都是自己寫開心的,但也有少數人賺大錢,據說韓愈幫人寫墓誌銘賺超多,這算是古代的『葉佩雯』(業配文)」。

不過,台灣的稿費節節敗退是事實,原本一字10元的那家紙本雜誌自己都撐不下去,只能轉型網路媒體,還有沒有那個行情不得而知。

通常一字3元就能登上冠軍寶座,一字2元就要拍拍手,普遍是一字1元,或一篇500~3000不等,有些還要扣轉帳手續費。

稿費行情已經卡得很死了,沒什麼好討論的,除了寫作熱情跟作者與編輯的交情之外,媒體自身難保,寫一篇是一篇了。

那麼,最近出現在網路的爭論點,是出版社憑什麼只給作者10%版稅?從業內爭論延伸到業外,也就出現類似這樣的聲音:「作者版稅竟然只有10%!」或「如果10%是長期陋規為什麼不改?」類似這樣對出版社壓榨作者、謀取「暴利」的指責。

代表出版社這方的編輯或行銷,跟代表作家這方的意見當然會有不同,如果出版業有所謂暴利可賺,起碼還有「修正陋規」的空間,但明明這個產業就已經夕陽邊緣化到海平面以下的慘狀了,這時候來爭論這些,感覺有點悲傷。

關於這點,身為跟不同出版社合作超過20年的寫作者,應該可以來說一下感想。

出書想拿100%?那也請包辦這些雜事10%版稅大概是標準行情,也有出版合約顧慮到製作成本,把文字作者的版稅壓到10%以下,或要求要跟插畫與攝影作者均分,也有合約但書加上作者必須回購多少冊的約定。

但是普遍出版社的合約就是10%,首刷預付全部或一部分版稅,接下來就按照合約規定,每半年或每一年提供版稅報告書,同時支付這段期間增加的版稅。

有些出版社是不論該期間有沒有銷售都會提供報告書,有些出版社則是沒有銷售就不寄報告書,所以沒收到版稅報告書的作者可能要心裡有數,意思就是一本庫存都沒賣掉。

許多如排版、插畫、封面設計、贈品等製作成本在首刷的時候就可以攤提,一般合約會有幾千本以上再調整版稅從12%到15%不等的約定,有些長銷書作者其實就是每年拿越來越高趴數的版稅,但前提就是書要賣得好,還要一直賣一直賣。

有人覺得作者提供了100%的文字內容,結果只拿到10%版稅,根本是不公平交易。

剛出書的時候,我也覺得作者只拿10%很不合理,出一本書有什麼難的,我自己出版全拿100%肯定賺死。

但是實際試過各種方法,包括自費印刷、花錢找人排版或自己去學排版軟體、還要花錢找人設計封面、挑紙,這還不包括去跑一些出版流程,如果談不成經銷商通路商,那就要自己去找書店寄賣,要不然就等讀者匯款,自己拿去郵局寄送……最後發現,付出的時間成本都不算在內的話,就算售價100%全拿,東扣西扣之後,連10%獲利都沒有,可能還要倒貼。

最後發現,光是那些雜事,就把自己對出版的熱情都折磨光了。

我自己的作法是,跟合作愉快的出版社一旦建立默契,就不會再更換了。

對我來說,把初稿交出去的時候,就好像把剛洗完澡的小孩子,浴巾隨便包一包就丟給編輯,最後看到的是他們把小孩的頭髮梳得很整齊漂亮,穿了合身的衣服鞋襪,還送他們出門去上學,類似這樣的感覺。

我不用去挑紙,不用去計算成本,不用顧版型,不用去印刷廠盯進度,不用去跟通路商報告,不用擔心銷售報表,不用怕大老闆問你為什麼書賣不好,不用去拜託媒體給打書通告。

有些人認為編輯不過就是挑挑錯字而已,其實不然,對作者來說,編輯就是第一位讀者,而且是嚴厲挑剔的讀者,透過他們的修正,下標、註解,甚至圖說、調整前後篇章的節奏邏輯,有辦法加快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互相理解。

好的編輯能充分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可以把重點摘成吸引人的封面、書腰、封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