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 | 個人資產定義

資產,就是能夠為個人或企業帶來收益的東西。

在財務 ... 美國日裔羅伯特·清崎對資產的定義是:當持有一項物品,這物品會自動使現金流向你的口袋,就是資產。

資產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列法會計學上的資產(英文:Asset),指一企業透過交易或非交易事項所獲得之經濟資源,能以貨幣衡量,並預期未來能提供效益者[1]。

資產,就是能夠為個人或企業帶來收益的東西。

在財務會計中,資產是企業擁有的任何資源。

任何有形或無形的可以擁有或控制以產生價值並由公司持有以產生積極的經濟價值的東西都是一種資產。

目錄1概述1.1其他定義1.2資產定義歷史發展2資產的分類2.1資產定義幾種觀點3分類4參見5參考文獻概述[編輯]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1年9月3日)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條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討論頁。

依據資產的一般定義,它具有下述特性:該事物存在未來的經濟價值。

「未來的經濟價值」是指,特定企業(或組織)若擁有該事物(資產),則可以利用其來產生(增加)企業未來的現金流入,或利用其替代(減少)企業未來發生的現金流出。

該事物產權被特定企業控制。

若某事物屬於資產(存在未來的經濟價值),但非某企業可控制,則某企業無法利用其經濟價值,故該事物對於某企業不屬於資產。

若該事物屬於公共財產,雖然該事物對特定企業可能存在未來的經濟價值,但公共財非被特定企業所控制,故公共財皆不為特定企業的資產。

其他定義[編輯]美國日裔羅伯特·清崎對資產的定義是:當持有一項物品,這物品會自動使現金流向你的口袋,就是資產。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資產是由於過去的事件形成且由實體控制的資源,預計未來的經濟利益將從該資源流向實體。

資產定義歷史發展[編輯]資產是財務會計中爭議最大的概念之一。

歷來的會計學家都試圖對資產給出滿意的界定,但到目前為止,一個權威的、被學術界和實務界所共同認可的定義,尚未出現。

[來源請求]資產的分類[編輯]按形態分:有形,無形是否具有綜合獲利:單項資產;整體資產(車間,企業整體)是否獨立存在:可確指資產;不可確指資產(不能脫離有形資產而單獨存在的資產,商譽)按時間,持有期限分:短期資產;長期資產資產定義幾種觀點[編輯]未消逝成本觀:未消逝成本觀是對資產性質的早期描述。

美國著名會計學家佩頓和利特爾頓在《公司會計準則導論》(anintroductiontocorporatestandard,1940)中明確提出了未消逝成本觀。

他們認為:「……成本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中已經消耗的成本為費用,未耗用的成本為資產……」也就是說,他們認為資產是營業或生產要素獲得以後尚未達到營業成本和費用階段的那部分餘額,是成本中未消逝的那部分餘額。

顯然,這種觀點同歷史成本會計模式是密不可分的。

它著重從會計計量的角度來定義資產,強調了資產取得與生產耗費之間的聯繫。

借方餘額觀:資產定義的借方餘額觀是由美國會計師協會(美國執業會計師協會的前身)所屬的會計名詞委員會在其頒布的第1號《會計名詞》(1953)中提出來的。

該公告認為:「資產是由借方餘額所體現的某種東西。

這一借方餘額是按照公認會計原則或規則從結平的各帳戶中結轉過來的,前提是這一借方餘額不是負值。

作為資產,它代表的或者是一種財產權利,或者是所取得的價值,有的則是為取得財產權利或為將來取得財產而發生的費用支出」。

這一認識的基本特徵是將資產視為借方餘額的體現物。

據此,不僅借方餘額所體現的應收帳款、存貨、設備、廠房等要確認為資產,而且由借方餘額所體現的遞延費用等項目也可以確認為資產。

顯然,這種觀點只是從會計結帳技術的角度來理解資產,很難說是在描述資產的性質。

經濟資源觀:經濟資源觀是關於資產定義的頗具影響的一種觀點。

1957年,美國會計學會發表的《公司財務報表所依恃的會計和報表準則》中明確指出:「資產是一個特定會計主體從事經營所需的經濟資源,是可以用於或有益於未來經營的服務潛能總量」。

對資產的這一認識,第一次明確地將資產與經濟資源相聯繫,雖然它並未正面提到無形資產的內容,但這一定義至少可能將無形資產包納其中。

另外,它也明確了資產與特定會計主體之間的關係,即特定會計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