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中的羊群效應 | 羊群效應

經濟學裡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

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沖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 ...交易中的羊群效應作者雪球收藏文章很開心您喜歡雪球的文章,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雪球字體放大分享至Line分享至Facebook分享至Twitter複製文章連結已複製文章連結財經媒體交易中的羊群效應2016年10月5日作者計磊文章來源雪球在一群羊前面橫放一根木棍,第一隻羊跳了過去,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著跳過去;這時,把那根棍子撤走,後面的羊,走到這裡,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儘管攔路的棍子已經不在了,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也稱“從眾心理”。

指管理學上一些企業的市場行為的一種常見現象。

由於對訊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資者很難對市場未來的不確定性作出合理的預期,往往是通過觀察周圍人群的行為而提取訊息,在這種訊息的不斷傳遞中,許多人的訊息將大致相同且彼此強化,從而產生的從眾行為。

“羊群效應”是由個人理性行為導致的集體非理性行為的一種非線性機制。

羊群行為是行為金融學領域中比較典型的一種現象,主流金融理論無法對之解釋。

經濟學裡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

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沖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牠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羊群效應的一般出現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上,而且這個行業上有一個領先者(領頭羊)佔據了主要的注意力,那麼整個羊群就會不斷模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裡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裡“淘金”。

有則幽默也反映了羊群效應: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參加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已經座無虛席,沒有地方落座,於是他靈機一動,喊了一聲:“地獄裡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天堂裡的石油大亨們紛紛向地獄跑去,很快,天堂裡就只剩下那位後來的了。

這時,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過去,莫非地獄裡真的發現石油了?於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

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法國科學家讓亨利•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松毛蟲實驗。

他把若干松毛蟲放在一隻花盆的邊緣,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遠處,又撒了一些松毛蟲喜歡吃的松葉,松毛蟲開始一個跟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

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飢餓勞累的松毛蟲盡數死去。

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隻稍微改變路線就能吃到嘴邊的松葉。

動物如此,人也不見得更高明。

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種意見的人數多少,而不是這個意見本身。

人多本身就有說服力,很少有人會在眾口一致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頭的椽子先爛”等,這些教條緊緊束縛了我們的行動。

20世紀末期,網路經濟一路飆升,“.com”公司遍地開花,所有的投資家都在跑馬圈地賣概念,IT業的CEO們在比賽燒錢,燒多少,股票就能漲多少,於是,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地往前衝。

2001年,一夕間泡沫破滅,浮華盡散,大家這才發現在狂熱的市場氣氛下,獲利的只是領頭羊,其餘跟風的都成了犧牲者。

傳媒經常充當羊群效應的煽動者,一條傳聞經過報紙就會成為公認的事實,一個觀點借助電視就能變成民意。

遊行示威、大選造勢、鎮壓異己等政治權術無不是在藉助羊群效應。

當然,任何存在的東西總有其合理性,羊群效應並不見得就一無是處。

這是自然界的優選法則,在訊息不對稱和預期不確定條件下,看別人怎麼做確實是風險比較低的(這在博弈論、奈許均衡中也有所說明)。

羊群效應可以產生示範學習作用和聚集協同作用,這對於弱勢群體的保護和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羊群效應告訴我們:對​​他人的訊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出奇能製勝,但跟隨者也有後發優勢,常法無定法!《雪球》授權轉載 週餘 篇註冊/登入會員免費註冊37514 分享文章分享至Line分享至Facebook分享至Twitter複製文章連結相關個股收藏已收藏很開心您喜歡雪球的文章,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雪球分享至Line分享至Fac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