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桃園市老人年金多少錢?推薦回答

作者:莊秀美

  活水-2021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由策展人郭明福、蕭瓊瑞、黃進龍,邀集澳洲、中國、印度、義大利、日本、波蘭、俄羅斯、摩爾多瓦、瑞典、英國、美國等11國傑出藝術家17位及臺灣本地藝術家18位,計101件作品共襄盛舉,分為4個子題〈詠、情、顯、妙〉為水彩藝術發展增添國際能見之廣度、深度及歷史意義。

作者:桃園市立美術館

  「桃源國際藝術獎」以兩年一屆的全新賽制,規劃了不分藝術類型的國際徵件,邀集學者、藝評及創作者組成國際評審團,嚴選國內外藝術家至桃園參展,藉此鼓勵創作之多元發展、厚植當代藝術研究根基,並以桃園作為培育當代藝術人才的基地,向外拓展交流與對話的空間,進而鏈結臺灣與國際藝壇脈動。   首屆「桃源國際藝術獎」選出17件入圍作品,創作者來自臺灣、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孟加拉、美國、葡萄牙、拉脫維亞...

作者: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市立美術館

  藝術研究的推動、藝術品徵集、蒐藏、保存與維護為桃園市立美術館重要使命,典藏品的活化運用、公共性的實踐,同為本館的核心價值之一。為此,桃美館108年啟動了「典藏論叢」,先後出版了書法類、水墨類典藏研究專刊。本次亦邀請了陳貺怡院長、謝佳娟所長、陳懷恩副教授及邱琳婷老師協助研究撰稿,出版了「典藏論叢」的第三冊—桃園市立美術館2020油畫暨水彩類典藏研究專刊。

作者:尹雯慧等

  桃園鍾肇政文學獎秉持著傳承臺灣文學之母-鍾肇政先生的創作精神,不限國籍與題材,鼓勵創作者書寫對於土地、日常及歷史的各種想像,舉辦至今已邁入第六年。文學抒發個人情感與生命經驗,也描繪人們在歷史轉換時刻面對生活的方式,藉由文字紀錄日常也銘刻時代記憶,持續不斷的將臺灣精神、地方寶藏與族群文化發揚下去。

作者:謝鴻文

  以軍人的「勳章」為故事的切入點,串連起憲光二村的往日記憶,更串連起人類的共同情感,引導學子深入地理解眷村所帶給人們的詮釋與解讀。

作者:李劍華謝欽郎賴妙淨

  以一個軍眷家庭輾轉搬遷的過程,體現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懷的溫暖情誼,引導學子觀看與理解眷村生活帶給人們的酸甜滋味。

作者:審計部

  序言   審計部及所屬機關109年度審計人力計有740人(預算員額),隸屬於監察院,獨立行使審計職權,監督政府及其所屬機關預算之執行,並就其運用資源之經濟性、效率性及效果性進行考核。審計部及所屬機關 108 年審計結果可量化財務效益約 183 億餘元,平均每花費政府預算 1 元至少可節省政府支出或增加收入13.55 元。   本專案審計報告揭露桃園市政府辦理桃園市埔頂污水下水道建設計...

作者: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市立美術館

  現階段桃美館書法類典藏品,堪謂紛雜多元。而這些作品的藝術意義與歷史價值,尚待探討。值此書藝館開館之際,本館特聘請四位專家學者,對藏品進行專題研究:李郁周考究丁治磐、王壯為、張隆延三人書風;蔡耀慶集中討論臧真白詩作、書法與篆刻表現;李思賢闡釋「文意」、「書意」與時代的關係;盧廷清則從藏品之書風賞析,延伸討論書法藝術的當代景況。上述四位學者分別就各自的研究專長,從不同面向切入,介紹本館特色典...

作者:鄭文燦

  「流與變-打開故事的老街溪」以一套三冊的專書出版品,記錄老街溪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書寫內容涵蓋河川文史與地方發展過程,從農墾時代的埤圳灌溉系統、工商業社會的用水需求、未來城市的親水生活等面向中,看見人與水的互動關係的更迭,也見證桃園治水思維的轉變,第一冊《上游-溯源,探尋水文的歷史記憶》聚焦於老街溪早年文史,包括水系成因與農墾時期的用水型態等。 一、    水從哪裡來 (一)    ...

作者: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市立美術館

  綜觀桃美館水墨類典藏品,其創作年代跨度頗大。為逐步建構研究之脈絡,本館特聘請四位專家學者進行專題研究:盛鎧比較1920、1930年代出生之水墨畫家的發展路徑;邱琳婷從典藏作品出發,論述二十世紀中葉臺灣美術的發展;鄭勝華討論戰後臺灣水墨畫的定位,為本館藏品進行文化錨定;賴明珠則以桃園在地水墨畫家蔡水景為探討對象,研究其抽象水墨畫之發展歷程。四位學者之研究取徑或有差異,然皆關注本館藏品的時代...

作者:鄭文燦

  「流與變-打開故事的老街溪」以一套三冊的專書出版品,記錄老街溪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書寫內容涵蓋河川文史與地方發展過程,從農墾時代的埤圳灌溉系統、工商業社會的用水需求、未來城市的親水生活等面向中,看見人與水的互動關係的更迭,也見證桃園治水思維的轉變,第二冊《中游-打開,人水互動的跌宕歲月》以進入工商業社會後老街溪的變化為主題,回望中壢段加開蓋事件所帶來的影響,並進一步思索其中治水思維的轉變...

作者: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市立美術館

  桃園市立美術館的興建是桃園藝文推廣的全新里程碑。本館肩負促進藝術文化的開放性及國際性的使命,我們積極投身於臺灣近現代美術史的保存與振復,展現臺灣藝術文化的兼容並蓄,同時營造文化發展的優質環境,促進跨領域合作,帶動公民社會的文化參與。

作者:鄭文燦

  以市長鄭文燦的角度,分享老街溪水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從河川的文史故事出發,展望水利建設成果與未來城市願景。

作者:鄭文燦

  「流與變-打開故事的老街溪」以一套三冊的專書出版品,記錄老街溪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書寫內容涵蓋河川文史與地方發展過程,從農墾時代的埤圳灌溉系統、工商業社會的用水需求、未來城市的親水生活等面向中,看見人與水的互動關係的更迭,也見證桃園治水思維的轉變,第三冊《下游-想像親水生活的未來藍圖》梳理呈現老街溪全流域整治計畫這幾年的重要成果,並進一步展望未來親水城市的生活藍圖。 一、    面向...

作者:林曉薇楊舒雅彭婉儀

  「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以下簡稱桃園神社)於日治時期昭和13 年(1938 年)落成,民國 35 年(1946 年)改為忠烈祠使用,民國 83 年(1994 年)經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現為市定古蹟),書中提及到了桃園神社的歷史脈絡、變革,地方耆老與烈士家屬對於桃園忠烈祠的口述歷史以及桃園神社保存推動者的口述歷史,另外也對於神社未來的走向提出了看法及規劃。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