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與變-打開故事的老街溪:中游-打開,人水互動的跌宕歲月 | 被動收入的投資秘訣 - 2024年6月

流與變-打開故事的老街溪:中游-打開,人水互動的跌宕歲月

作者:鄭文燦
出版社:桃園市政府水務局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01日
ISBN:9789865411916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80元

  「流與變-打開故事的老街溪」以一套三冊的專書出版品,記錄老街溪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書寫內容涵蓋河川文史與地方發展過程,從農墾時代的埤圳灌溉系統、工商業社會的用水需求、未來城市的親水生活等面向中,看見人與水的互動關係的更迭,也見證桃園治水思維的轉變,第二冊《中游-打開,人水互動的跌宕歲月》以進入工商業社會後老街溪的變化為主題,回望中壢段加開蓋事件所帶來的影響,並進一步思索其中治水思維的轉變。

一、時代變遷下的人與水
(一)中壢街市的工商業發展
(二)工業化與都市化帶來的垃圾問題
(三)水質污染的爭議與困境

二、河流與地方發展的失衡時刻
(一)為城市發展而加蓋
(二)因一場暴雨而醒悟

三、重建人與河流的關係
(一)下定決心開蓋
(二)重新打造河川教育
(三)治水思維的轉變

 



打開跌宕歲月,重新省思老街溪的人水互動

  桃園因地理環境而成為依水而生的城市,不論是過去、現在或未來,各區域的發展皆能循著用水方式找到其脈絡,因此「水文化」可說是一直與桃園同在的故事。在這套「流與變—打開故事的老街溪」專書中,我想紀錄下老街溪隨四季更迭、陪伴桃園走過的悠悠歲月,以及其中經歷農業開墾、城鎮與工商業發展的曲折歷程,看見更多人與水的互動關係。

  延續第一冊對老街溪成因、產業與生活型態的探索後,第二冊《打開,人水互動的跌宕歲月》,將從社會大環境變遷的角度,逐步勾勒出進入工商業時代對人與水關係的影響。而這之中,我認為最能具體說明這個轉變階段的,便是老街溪發展史上引發各界爭論的「加、開蓋」事件。當時因紓解都市化的用地需求,以及工商業帶來的廢污水等原因,造就了中壢段「加蓋」的樣貌;而後在加蓋成效不彰與天災的考驗下,迎來「開蓋」與一系列的補救措施。這段經歷,不僅對河川生態與地方發展產生直接的衝擊,更再一次改變人們對待老街溪的態度。

  回顧這段歷時四十餘年的事件,我更加深刻了解到,任何一座城市的建設規劃時,都必須考量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當我們不避談過去的錯誤,在正視自身的侷限後框正方向,才更能追求城市的永續成長。我不僅將打造更具親水性的城市空間視為未來目標,更由衷期望能透過河川整治計畫與推廣環境教育,分享桃園水文化所蘊含的探索、省思,與生生不息的故事。
 

一、    時代變遷下的人與水(一) 中壢街市的工商業發展時光與水流皆不曾停歇,持續蜿蜒向前,自上游流向中下游,也從晴耕雨讀的農墾時代,緩緩流向另一種生活型態。在講述過老街溪早期的人與水互動後,我們即將進入一個更多波折的篇章,來看看當工商業時代到來後,人們對河流的仰賴,如何從原本較為單純的生活與農耕需求,產生了不同的轉變,甚至帶來如「加、開蓋」事件這樣的爭議與省思。而為了開啟這段新的故事,需要先進行一些整體背景的鋪陳,因此我要將目光聚焦於老街溪流域中段的「中壢」,老街溪正是因為流經中壢老街而得名,做為南桃園的中心市鎮,它高度的工商業發展,也深深地影響著老街溪。過去稱為「澗仔壢」的中壢地區,除了老街溪外,還有老街溪支流「洽溪」及「新街溪」流過,鄰近河川與相對平坦的地勢條件,從清朝中葉開始就有漢人移民前往拓墾,大約在道光年間就形成了現今的街市雛形。不過,除了水源與地理條件,其實推動中壢地方發展的還有另一個關鍵因素——交通。在上一冊中我曾經提到,中壢是往來新竹與臺北地區的重要中繼站,扮演著行旅、遷居、貿易、轉運等角色。這裡有個有趣的小插曲可以分享,在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加拿大籍的傳教士馬偕來臺傳教時,曾途經中壢並投宿於客棧,據他的日記所記載,當時他曾因客棧簡陋的環境條件感到驚訝,沒想到後來走遍了臺灣各地,回頭才發現這個位於中壢、名不見經傳的客棧,竟是他南來北往中住過最乾淨舒適的旅店,因而暱稱它為「皇后客棧」(Queen’s Hotel),也由此可知,當時的中壢街市已經發展出一定程度的行旅及轉運功能。以中壢街市為節點的交通網絡,在清朝末年到日本時代中,發展得更為完善。光緒十九年(1894年),擔任臺灣巡撫的劉銘傳,將當時象徵工業時代的「鐵路」帶進臺灣,著手興建基隆至新竹的縱貫鐵道,中壢即為其中一站,稱為中壢火車碼頭。進入日本時代後,日本政府接管並全面改善已經略見規模的縱貫鐵路,沿著鐵道路線加強管理,並透過鐵路運送各項軍需,由於中壢的地理位置優勢,日本政府在當時稱為「中壢驛」的火車站附近設下不少重要的政府機構,並將日軍的糧食與彈藥庫也設置於此,整體而言加速了中壢地區此後的現代化建設發展。自明治三十年(1897年),中壢辨務署(註1)設立後,市街上陸續出現如郵電局、警察局、郵局、法院、信用社、銀行等機構,推動中壢成為鄰近地區的政商中心。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