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台灣人壽新終身 防 癌 健康保險 20265?推薦回答

作者:林美惠、王奕貞、莊財福

  本書旨在探討新移民女性參與其子女學校教育之情形、新移民女性子女的學業成就是否會因為子女之性別、年級以及新移民女性之社經地位、國籍、華語能力之不同而有差異;進而探究新移民女性參與其子女學校教育情形與其子女學業成就之間的相關性,以及這些變項對其子女學業成就之預測情形。本書提出幾項重要結果、結論與建議,期能透過本書提供之相關實證資料結果、結論與建議,作為關心此議題之社會大眾與教育單位之參考資料...

作者:盧建榮

  台灣新史學運動一甲子(1949-2009)過程中,有六○年代許倬雲所發起、並提倡的以社會科學為輔以治史,以及九○年代李孝悌、蒲慕州、熊秉真等從事的新文化史研究風潮。前述許氏學風可追溯至大陸時期(一九三○、四○年代)的潘光旦,而新文化史學風可溯源自同時期的顧頡剛和台灣一九八○年代的陳其南和汪榮祖等人的治學風尚。   本期的編輯重點有二:首先,持續對台灣史學霸權機構和學閥、以及扈從的共犯結構...

作者:歐陽修宋祁

  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新唐書》共225卷,分本紀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新唐書》所依據的唐人文獻及唐史著作均審慎選擇,刪除當中的讖緯怪誕內容,裁減舊史本紀十分之七。   《新唐書》一共修了十七年,慶曆四年,工部尚書宋祁主持修纂〈列傳〉,至和元年(1054年),由歐陽修接續編修〈本紀〉、〈志〉、〈表〉。嘉祐五年(1060年...

作者:吳汝鈞

  本書包括兩個部分:通論篇與專論篇,都是以當代新儒學作為研究的對象。通論篇是對於當代新儒學的宏觀的、深層的反思,著眼於這一套哲學作為當代東亞哲學的一個很有分量的理論體系的一些專門問題和現代意義,例如道統問題、外王問題、民主與科學問題、泛道德主義問題和良知的坎陷與傲慢問題。   專論篇則是在授課時老師與研究生就當代新儒學的重要人物與文獻作出闡述與對話。有關的人物與文獻是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

作者:邱進益

  本書屬於回憶錄性質。記述作者與新加坡之因緣。   自接待星國政要始,而至安排李登輝總統之官式訪星,至籌備第一次「辜汪會談」及其在新加坡之正式舉行;後則至出任我國駐新代表為止,前後橫貫十餘年,為作者一生中最值得追念的日子。故為之整理出書。 作者簡介 邱進益   1936年生。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外交研究所結業,新加坡國立大學企管碩士,中國南京大學哲學博士。   歷任駐外大使及特任代表,海基...

作者:史作檉

  本書提出一種新的文化思維觀點,從全球(全文明)與全史(從原始至當代)的觀點論述台灣的問題,引領我們的思考從個人走向群體,再推動群體走向人類母體性的自然宇宙,將台灣問題置入全球化的潮流中,從全文明的視野,全歷史觀的高度,觀察區域文明的難題。同時,耐心地建構一完整的理論基礎,對台灣發展的全面性之策略綱領提出其解決之道,向台灣與全球文明提出建言。此書可謂為「立足台灣,向全世界發言」之作,它為台...

作者:江燦騰、陳正茂

  1987年臺灣解嚴後,隨著本土意識的抬頭,臺灣史漸成顯學,相關著作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新臺灣史讀本》之所以「新」,在於其與時俱進,內容涵蓋史前史乃至2006年臺灣政治的動向,論述簡潔扼要。作者為求主題豐富多樣,脫去詳述政治更迭與經濟變遷之窠臼,納入文學、美術、戲劇、音樂、電影、舞蹈等藝文課題,由藝文活動反過來刻劃各時期的政治氛圍及經濟糾葛。為何現代文學與鄉土文學針鋒相對?臺灣電影的載浮...

作者:林時民

作者:袁保新

  本書係由袁教授近十年來有關先秦儒家、道家所撰寫的多篇論文,集結而成。表面上看,全書似集中在孟子、老子哲學的現代詮釋;但深入省察,卻發現整個研究主要是在參考海德格對西方古典形上學及近代主體性哲學的批判,針對當代新儒家前輩已發展出的現代詮釋架構,一步一步地予以鬆動、重建,從而勾繪出中國古代哲學詮釋的一種新的可能性與方向,全書論證嚴謹,問題意識明顯深刻,字裡行間,不但可以看到袁教授對當代新儒家...

作者:文建會策劃

2000年的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 在台灣的民主政治史上是意義非凡的質變與量變。然而,身為文化人與小民,我們更關心必須沈澱、必須低首歛眉、紮實苦幹的文化事務。陳郁秀——從音樂家到文化首長,對文化扎根的執著,不只是理想、胸懷,更有實實在在的作法。本書紛呈2000-2004文建會的文化建設成果,從來時路的千頭萬緒,談到現在的反省、未來的前瞻。期望全民瞭解國家的政策方針,一起為台灣文化努力!

作者:蔡仁厚

  本書是作者第七本類編而成的論集,也是他參與二十世紀後半新儒家「返本開新」之奮鬥過程中,對儒家學術與歷史文化以及時代社會之諸多問題,心不容已地持續致思的若干綜結之論。  書分三卷,甲卷為「儒學省察」,乙卷為「理學論評」,丙卷為「新儒歸根」。另外,附錄十多篇短論與感懷之作。從本書各文中,隨時皆可觸及作者誠摯的人文情懷與明道暢達的學術見解,以及他義正辭嚴背後的藹然仁者的忠厚之至。

作者:林安梧

  《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一書收錄了林安梧教授十年來在海峽兩岸三地重點大學以及研究機構的講稿,這標誌著在牟宗三先生之後,由「道德的形而上學」走向「道德的人間學」的重大發展。「儒學轉向」,從「新儒學」邁向「後新儒學」,從「心性修養」轉向「社會正義」,從原來的「內聖─外王」轉向「外王─內聖」,從「兩層存有論」轉向「存有三態論」。是的﹗儒學是到了一該轉向的年代了﹔這轉向是依...

作者:范志新

人名避諱學,是一門傳統而又新興的學科。   本書介紹了避諱學的基本原理,包括它的起源、類型、性質、方法和通則諸內容。兼重避諱學的應用,如:諱字的鑒定以及運用避諱原理,考證辨析文史疑滯、校勘文字、鑒定版本、古義古音的研究等等。《歷代避諱史述略》部分,則從宏觀上考察自周以來歷朝紛繁的避諱現象、特點、律令的變化及其產生的機制,與上論述類型、通則、方法等演變之?的分論,經緯互補,初步勾勒了人名避諱的...

作者:邁可‧桑德爾

  桑德爾:思考「正義」,才能促使我們思考最好的生活方式。   ★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家,引領當代思潮的重要指標     ★引燃全球公共辯論火苗,跨世代熱烈品讀經典   ★哈佛大學最受歡迎、最具影響力的一門課   ★美國電視史上第一次向公眾播放的大學課程   博大精深、文筆流暢且深富人文關懷,這是能夠真正改變人的讀物。──《出版人週刊》   ◎關注當代最容易被忽略的議題、最切身相關...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