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升溫iBond回報料反彈 | ibond派息記錄

不過,由於去年的iBond保底息調高了1至2厘,所以即使是iBond歷來首次觸及保底息,但派息仍未算最低。

翻查過去的iBond派息紀錄,共有5次只有1厘多。

事實上 ...主頁報章內容財經地產財經即時財經新聞港股數據庫AH股差價新股轉強轉弱股沽空偏離度成交急增表地產即時地產新聞海外置業錦囊睇樓手冊專家觀點個人理財創科新經濟環球連線卓越財經大獎報章內容財經通脹升溫iBond回報料反彈文章日期:2021年5月17日Shareprevnext【明報專訊】香港政府再推新一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定息維持於2厘水平,在通脹有機會重臨的時期,對於怕退休金被通脹蠶食的投資者來說,不失為一項有保證的抗通脹工具。

港府早前曾披露今年會再推銀色債券,息口同樣跟通脹掛鈎,惟保底息較iBond高得多,合資格人士不妨預留彈藥靜待時機。

撰文李凱茵金管局上周三公布第八批iBond發行細節,年期繼續為3年,每半年派息一次,入場費1萬元,目標發行額150億元,視乎反應可加碼至最多200億元。

跟以往一樣,利息分浮息定及定息,浮息部分跟隨最近6個月的通脹率上落,定息部分維持2厘,派息以較高者為準。

過往iBond派息一年低於一年去年推出的第7批iBond今年首次派息,因為經濟受疫情衝擊物價沒什變動而觸及保底息,每1萬元債券獲派99.73元。

不過,由於去年的iBond保底息調高了1至2厘,所以即使是iBond歷來首次觸及保底息,但派息仍未算最低。

翻查過去的iBond派息紀錄,共有5次只有1厘多。

事實上,iBond的派息確實是連年下跌。

第一批於2011年發行的iBond,全期派息共有1358.16元(以每1萬元計),第一次派息率更超過6厘,惟其後發行的每一批債券所派發的總利息都少於上一批。

市場普遍估計通脹正在來襲,就以美國4月份的消費物價指數(CPI)為例,超出市場預期錄得4.2%,為12年以來最大增幅,連撇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後的核心CPI都達到3%,為1996年以來最高水平。

因為去年同期的基數較低,一般預期香港的通脹今年內都達到2%或以上。

如此算來,iBond日後的派息有機會回升至2厘以上。

其實,即使繼續派發保底息2厘,利息收入仍比現時的定期存款要高得多。

財政司長在2月底公布財政預算案時曾經透露,今年會繼續發行專攻長者及退休人士的銀色債券,發行額不少於240億元,合資格認購年齡會由65歲降至60歲。

iBond一向深受香港人歡迎,例如上批發售額只100億元,但就錄得384億元的認購,認購3手的人獲全數分派,最多也只獲分4手。

由於合資格抽iBond的人數遠多於銀債,即使兩者發行額相等,認購人獲配發的iBond數量仍遠低於銀債。

再者,銀債的保底息一向都高於iBond,上一批已調高至3.5厘,浮息部分跟iBond一樣與通脹掛鈎,單以保底息計一定會優於iBond。

所以,銀髮一族或退休人士認購iBond的同時,不妨預留資金等待銀債推出再行認購。

銀債保底息較高宜預留資金抽同以債券為投資目標,現時坊間有不少每月派息,息率高達8厘至9厘的債券基金。

雖然同是投資債券,但投資高息債券基金的投資目的與風險卻跟iBond及銀債大相逕庭。

iBond及銀債以保本、保值及抗通脹為目標,只要持有至到期日待港府贖回就可取回全部本金,屬於保守投資。

投資高派息的債券基金,即使每月或每季穩袋高息,但由於基金價格有升跌,有機會賺息蝕價。

另外,投資債券基金沒有到期日,也沒有保本的概念,計及利息及基金價格的總回報,可升可跌。

留意iBond二手市場交投是否活躍再者,高息債券基金之所以能持續派出高息,有機會是基金經理為爭取高回報而投資於投資評級較低的債券,甚至是風險甚高的垃圾債券。

另外,部分基金列明可運用酌情權由資本中支取股息,換言之是把投資者的本金當作利息般派發,此舉會導致基金價格下跌,投資者必須留意。

若論資金靈活度,高息債券基金最高,隨時可以買入沽出。

iBond也有二手市場交易,持有人可分別透過港交所或以場外交易方式經市場莊家、配售銀行等買賣債券,但要留意交投是否活躍。

至於銀債則沒有二手市場,持有人也不能把債券轉移至其他人,只會根據繼承法轉移至繼承人。

另外,如銀債持有人希望在債券到期前出售債券,仍可向配售銀行或指定證券經紀提交提前贖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