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的風險管理vs 資金管理:三層次的思考 | 交易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控管策略的風險. 風險管理第一個層次是對單筆交易的風險控制. 透過停損、停利,適當的出場機制讓單筆交易風險得以限制, 它影響到最大 ...Mr.Market市場先生在交易裡面,我們常提到風險管理與資金管理,這篇文章市場先生來幫你分清楚這兩件事情分別是在做甚麼。

市場先生提示:這裡談的是針對「交易」不是「投資」,不過我想有些觀念無論你學習哪種方法其實都該知道。

風險管理:控管策略的風險風險管理第一個層次是對單筆交易的風險控制透過停損、停利,適當的出場機制讓單筆交易風險得以限制,它影響到最大回落(MDD)、平均虧損,以及單筆最大虧損。

風險管理第二個層次是長期的監控交易是否維持穩定狀態這時的影響因素就不單單只是單筆交易的控制能解決。

包含交易系統是否運作正常、市場行為是否改變、波動性或價值是否有驟變。

由市場波動性衡量風險也是這一層次風險管理的範圍。

簡單來說,第一層次管理每一筆交易的風險,第二層次則是管理你的交易系統的風險。

這裡要補充提一點是:在交易裡面,主觀交易與量化交易得到的結論往往不同。

主觀交易要考慮人的情緒因素,因此停損是很重要的事。

但量化交易來說,目前我所知大多數的策略,其實都沒有停損這回事。

在足夠理性下,停損停利顯然是權益之計,但畢竟人不是電腦,該停損還是要執行。

資金管理:控管整體資產的風險與成長或許許多人不這麼認為,但資金管理其實就是部位規模(positionsizing)的概念,也就是管理部位大小。

首先是衡量一個單位該有多少資金,這部分應該由風控來決定。

第一個層次是考量一次能持有多少部位,也就是單筆(包含很多單位)風險與總資金的關係原因是市場狀況以及策略,很多時候波動程度是不受控的。

這時你只能退而求其次,改成由藉由部位規模來控制風險。

一般而言單筆的風險建議在總資金的0.5%~2%中間,選擇上則是考量交易頻率、風控、市場波動大小、可承受壓力等因素。

舉例來說,單筆風險設在1%,若一單位交易的最大風控只占資金總量的0.2%,則此單筆交易最大可以交易5個單位,當然這不代表你一定得交易5個單位。

而大資金優勢往往會在這階段顯現。

第二個層次是考量可承受壓力,在這裡會遇到兩種考量,是自有資金,或是代操資金自有資金可承受的回檔是心理因素,因人而異,但代操資金考慮到來自客戶的壓力,一般很少允許回檔超過10%。

第二層次的關鍵在於,將第一個層次的風險考量,加上一道安全係數。

如果顧客只允許回檔10%,那顯然單筆交易風險設在1%就十分不明智,因為這樣一來只要發生10次虧損這筆資金就宣告不治了。

不要覺得你沒幫客戶代操就沒這問題,每個人心裡其實都住著一個風險趨避者,他們非常害怕風險,有時候你以為自己能承受30%的回檔,但可能虧損回檔不到20%時你心中的風險趨避者就跳出來質疑你了。

第三個層次是考量資金的成長也就是增加了多少資金後,能夠在單筆交易增加1單位的部位。

市場先生提示:交易與投資最大的差異在於,當報酬/風險比率越好,你越有可能可以縮短複利的頻率,把獲利重新滾入投資。

一般可以看策略的夏普率sharperatio,越高越好(前提是你沒有過度最佳化)。

有許多種方式能進行資金成長的衡量,但只有一個原則,「不應該最大化部位成長」。

許多人用了諸如Kelly公式、百分比法、單筆MDD等方式去估算成長1單位需要增加多少資金,想尋找獲利最大化的方式。

試想想,一個部位怎麼可能同時最小化風險,又最大化利潤呢?這不是在課本上練習數學題,而是實際在市場上交易,是沒有失誤的餘地的,當資金穩定成長時,逐步降低單筆風險也是必要的過程,而追求風險最小與獲利最大這種極端性,本身就與「穩定」獲利背道而馳。

這樣,是不是能夠區分出風險管理與資金管理的差異了呢?市場先生總結:關於風險控制與資金管理風險控制管理的對象是「策略」,包含策略的整體與局部。

資金控管管理的對象是「資產」,確保資產在風險能接受的範圍內保持成長。

其實包含過去的我自己在內,大多數人的問題在於,當你資產不足時,根本無法談資金控管、部位管理,因為你就只能一口單或個位數的部位在買賣交易。

但是當你的交易部位是幾百口、幾千口單,或者幾百、幾千張股票時,這些控管方式就決定了成敗。

額外分享幾篇文章:1. 如何買進ETF?從開戶到下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