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 | 低利率意思

利率或利息率,是借款的人需要向其所借的金錢所支付的代價,亦是放款的人延遲其消費,借給借款人所獲得的回報。

通常以一年期利息與本金的百分比計算。

利率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5年5月16日)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此條目的主題是資金借貸所獲得報酬與本金的比例。

關於企業的利潤和投資額的比例,請見「利潤率」。

利率或利息率,是借款的人需要向其所借的金錢所支付的代價,亦是放款的人延遲其消費,借給借款人所獲得的報酬。

通常以一年期利息與本金的百分比計算。

利率是世界各國中央銀行調節貨幣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亦用以控制例如投資、通貨膨脹及失業率等,繼而影響經濟成長。

目次1利率出現的原因2利率決定理論2.1費雪理論2.2可貸資金說2.3流動性偏好理論3實質與名目利率4市場利率5宏觀經濟學上的利率5.1投資、生產與失業率5.2貨幣與通膨5.3利率分類6數學上的定義7負利率政策7.1超額存款準備金8參看9外部參考利率出現的原因[編輯]延遲消費:當放款人把金錢借出,就等於延遲了對消費品的消費。

根據時間偏好(Timepreference)原則,消費者會偏好現時的財貨多於未來的財貨,因此在自由市場會出現正利率。

預期的通膨:大部份經濟會出現通貨膨脹,代表一個數量的金錢在未來可購買的財貨會比現在較少,因此借款人需向放款人補償此段期間的損失。

代替性投資:放款人有選擇把金錢放在其他投資上,由於機會成本,放款人把金錢借出等於放棄了其他投資的可能報酬,借款人需與其他投資競爭這筆資金。

投資風險:借款人隨時有破產、潛逃或欠債不還的風險,放款人需收取額外的金錢,以補償其所承受的風險。

流動性偏好:人會偏好其資金或資源可隨時供立即交易,而不是需要時間或金錢才可取回,利率亦是對此的一種補償。

利率決定理論[編輯]利率可視為資金或貨幣的「價格」,而根據資金或貨幣的供需情況,即可決定利率的均衡水準。

其中包含費雪理論、可貸資金說與流動性偏好理論。

費雪理論[編輯]費雪假設在一個經濟體中,僅有會將所得用於消費與儲蓄的個人以及會利用資金進行投資的企業,其中並不包括政府部門的存在。

在資金同有供需的情況下,即可決定出市場的均衡利率。

可貸資金說[編輯]費雪理論所假設的經濟環境非常簡化,忽略了政府部門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此外也沒有考慮到個人或企業除了會將資金用於消費、儲蓄及投資外,還會留有部分的現金部位。

流動性偏好理論[編輯]均衡利率是由貨幣(Money)的供給與需求所決定出來的,並假設大部分的人們僅以持有貨幣及債券的方式來保有其財富。

持有貨幣的動機:交易、預防、投機的動機。

基於這三種動機所對貨幣產生的需求,與利率水準呈現反向的關係。

實質與名目利率[編輯]參見:實質利率名目利率是以在借款期間獲得或支付利息的數額計算的利息。

假設一個家庭把1000元存進銀行一年,並獲得100元的利息;在年底其結餘是1100元,而名目利率則是每年10%。

實質利率計算了所獲得利息的購買力,是把名目利率以通膨率作調節。

如果該年的通膨率是10%,在年底戶口裡的1100元,只能與一年前的1000元購買相同數量的貨品,因此其實質利率是0%。

根據費雪方程式,在存款期間的實質利率是:ir=in−pp=該段期間的實質通貨膨脹率投資的預期實質報酬是:ir=in−pein=名目利率ir=實質利率pe=期間的預期通貨膨脹率市場利率[編輯]市場利率的形成是源於市場機制形成的金融市場,在政府管制利率的市場是沒有意義的。

在政府管制的市場,基準利率的高低由金融監管當局直接規定,並允許其在一定閾值範圍內上下浮動;在利率並非由政府金融監管當局直接規定的市場,市場利率的形成受資金供求雙方的直接影響。

一般而言,市場利率是在債券市場上形成,而具有代表性的債券品種主要是政府債券。

當購買政府債券的多方占主導,即購買政府債券的買方大於賣方,那麼就會抬高債券的實質zh-tw:實質交易價格,從而導致政府債券價格與實質zh-tw:實質交易價格的差額減小,進而使得收益率的減小,從而導致市場利率的下降;反之,則市場利率上升。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