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利 | 交易風險例子

套利交易的風險始終存在,輕微的風險包括成交價格的滑點誤差減少了利潤,嚴重的風險 ... 套利最簡單的例子來自利用同一商品在不同市場上出現較大價差套利。

套利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關於2012年美國電影,請見「套利交易(電影)」。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0年4月13日)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條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見討論頁。

套利(英語:arbitrage,又稱套戥[註1]),是指投資者或借貸者同時利用兩地利息率的差價和貨幣匯率的差價,流動資本以賺取利潤。

通常指在某種實物資產或金融資產(在同一市場或不同市場)擁有兩個價格的情況下,以較低的價格買進,較高的價格賣出,從而獲取低風險的收益。

目錄1定義2實現條件3例子3.1商品價差套利3.2匯率價差套利3.3股票價差套利3.4勞動力成本套利3.5博彩套利3.6ETF套利3.7衍生品套利4價格趨同性5常見類型5.1公司併購套利5.2市政債券套利5.3可轉換債券套利5.4存托憑證套利5.5兩地上市企業股票套利6風險6.1交易風險6.2無效配對6.3交易對手風險6.4流動性風險6.5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失敗7註釋8參考文獻9外部連結10參見定義[編輯]套利,通常指在某種實物資產或金融資產(在同一市場或不同市場)擁有兩個價格的情況下,以較低的價格買進,較高的價格賣出,從而獲取豐厚的收益。

例如,某支股票同時在倫敦和紐約交易所上市,同股同權,但是在紐約標價10美元,在倫敦卻標價12美元,投資者就可以在紐約買進,到倫敦賣出。

又比如在貨幣交易上進行套利,如借入利息較低的貨幣為融資,買進高息貨幣以賺取匯差或利差,例如,日圓放款利息長年維持在近乎零的水平,而南非或巴西等國因其通脹嚴重,利息常年維持在高水平。

如果借入日圓來購買南非幣或巴西里拉,在不考慮匯差情況下,也能賺取豐厚的利差。

「套利」(Arbitrage)的英文單詞源自法語,原指仲裁人或仲裁法庭做出的判決(在現代法語中,「arbitre」常指裁判或仲裁者)。

套利的現代定義在1704年由法國經濟學家MathieudeLaPorte在其專著《商業與會計科學》中給出,用以描述在最有利的地點簽發及清算匯票的行為。

現實中的套利策略非常複雜,最常見的策略有可轉換債券套利(ConvertibleArbitrage),股息套利(DividendArbitrage),兼併套利(MergerArbitrage)等等。

在正統的金融學教材上,對套利行為有非常嚴格的數學定義,分為第一種套利機會和第二種套利機會。

在經濟與金融理論中,套利指利用兩個或多個市場的價格差異來獲利的行為。

套利通常包括一組相互對應、買賣方向相反的交易,將價差變為利潤。

在學術界,有的套利交易被定義為不存在損失可能的交易,或至少交易組合中的一端能絕對獲利的交易。

簡而言之,有一類套利交易是能以低成本獲取無風險利潤的交易操作。

儘管在理論定義中套利可以是無風險的交易,但在實踐中大多數套利都是「統計套利」,即交易獲利的概率大於損失的概率。

套利交易的風險始終存在,輕微的風險包括成交價格的滑點誤差減少了利潤,嚴重的風險包括給標的物定價的貨幣幣值大幅波動、經濟基本面急劇變化導致原有的比價規律不復存在。

進行套利交易的交易者被稱為「套利者」。

銀行、經紀公司、基金公司都可以成為套利者。

債券、股票、期貨及其各種金融衍生品都可稱為套利交易的標的物。

全球絕大多數金融機構都進行套利交易,投資者普遍認為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套利的風險小於單邊投機。

客觀而言,投資方式之間沒有絕對的優劣。

對投資方式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利潤預期和資金大小。

套利交易是一種風險相對單邊投機小、收益穩定的交易方式。

其對應的交易對象和所制定的交易策略不同於單邊投機。

在一般情況下,套利交易所涉及到的合約價差變化比單一合約的價格波動要小得多,並且獲利概率大得多。

同時,套利是用「兩條腿」走路,所以,套利交易往往是大資金量,或者風格穩健的交易者的主要投資選擇。

實際上,基於套利策略收益穩定、可容納資金較多的特點,大型投資機構多選擇套利交易為其主要交易策略。

如果某個市場不存在套利機會,該市場即為達到套利均衡的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