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看病為何難? | 中國醫療費用

根據官方預測報告,從2000年到2025年,中國患者人數將增加近70%,住院量增加超過43%,年門診量超過37%。

而醫療費用增加將超過50%。

而 ...國際中國商業與經濟鏡頭科技科學健康教育文化風尚旅遊房地產觀點與評論健康毛雲璋為紐約時報中文網專稿2012年9月12日在網絡上,在親朋好友聊天時,人們常常會痛心疾首地談起某次看病的經歷,最後的結論幾乎毫無二致:在中國看病太難了!去三甲醫院排一夜隊,才有可能掛上一個專家號,候診幾小時,有可能只能得到專家幾分鐘的問診,隨後是一疊厚厚的檢查單和大筆醫保無法報銷的花費。

因為看病難,求醫歷程中屢次受挫,中國的醫患矛盾之尖銳,幾乎達到了一點就着的程度:醫生的一次誤診、漏診,甚至於醫護人員的一句話、一個眼神,都有可能激發起病人和家屬強烈的不滿和憤怒之情,引來殺身之禍。

9月3日,深圳鵬程醫院耳鼻喉科的四名醫護人員及保安被一名患者砍傷,這是中國兩年來發生的至少第八起嚴重的醫生被砍或被打事件。

中國人為什麼看病這麼難,癥結何在?醫務工作者是否應承擔醫患矛盾的全部責任?作為一個執業經歷超過10年的醫生,也作為一個自2003年起患重病,從此奔走在求醫路上、並且時常為了藥費而憂慮的病人,我認為醫患雙方原本應該是彼此信任、親密合作的戰友,但因為種種原因卻被推到了對立的兩端,承受着本不應當由他們來承受的種種重負。

根源——醫療總投入嚴重不足廣告最根本的一點是政府醫療投入不足,導致公立醫院名存實亡。

以2011年為例,中國GDP總額為47.16萬億。

據財政部發佈的《2011年公共財政收支情況》,財政收入103740億元,其中醫療衛生支出6367億元,雖然比上年增長32.5%,卻僅佔GDP總額的1.35%,比許多國家的醫療投入比重都低。

即使這6367億元也並不能實實在在地用在每個老百姓頭上,根據2005年衛生部一項詳細列表,醫療支出共分為十項,去除衛生部門三公消費、基建、公務員公費醫療等外,用到13億百姓和所有醫療機構頭上的,只有20%左右。

衛生部前副部長殷大奎則在2006年的第二屆中國健康產業高峰論壇上表示,中國政府投入的醫療費用中,80%是為了850萬以黨政幹部為主的群體服務的。

如此低的醫療投入,使得大多數省份,財政補助占公立醫院收入都不到5%,很多醫院甚至低於2%。

中國醫院協會會長曹榮桂2011年在第十四屆中國醫院院長論壇上指出,90%的縣級醫院在負債經營。

醫院為擴大市場佔有率,需要改善就醫環境和提高技術競爭力。

一方面貸款擴建,購買昂貴的醫療儀器,另一方面,由於資金不足,又拚命減少聘用醫務人員。

而醫院的國企性質,使得人員聘用不自由,財務制度不透明,在醫院基建和設備購買費用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行政人員繁冗,一線醫務人員嚴重不足,負擔更重。

今天的醫療業,分為研發和服務兩大領域。

對死亡和疾病的恐懼,使無數資金和優秀人才進入醫療研發領域,新設備、新技術、新葯層出不窮,對經費的需求極高。

這麼龐大的產業,沒有市場化的價格體系,研發得不到回報,資金和人才必將斷裂,醫療業將大幅倒退。

服務同樣如此,醫生在生命救治中承擔著高壓力和高風險,面對沒有市場化的價值體系,優秀醫生將退出醫療行業。

廣告幾十年來,國家長期對醫院實行計劃經濟管理,醫療服務定價極低,無論是門診挂號費、醫生護士操作費還是住院費,都只有區區幾塊幾十塊錢。

很多高難度的手術,需要八九位醫生,四五位護士,十七八個鐘頭,無數昂貴的醫療儀器運轉,承擔著巨大的風險,手術費才兩千多塊錢。

2010年,北京市衛生局和財政局在對8家綜合醫院項目成本核算後,發現2000多個醫療項目中,贏利項目只佔43%,而虧損項目高達57%,其中護理、治療、門診挂號、診療、住院更是全部虧損。

在醫療定價嚴重違背市場規律下,公立醫院只能靠過度醫療,靠賣葯做檢查,靠巨大的工作量和貸款來艱難運轉。

民營醫院更不容樂觀。

由於監管和法律缺位,除了極少數高端外資醫院實行市場化的高價體系,有充足的盈利能力,不少面向基本醫療的民營醫院,都存在嚴重的欺詐式消費,坑蒙拐騙屢見不鮮。

焦慮的醫生醫院最重要的資源是醫生,而現在中國的醫院面臨著醫生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據衛生部2011年統計公報,截至當年末,全國執業(助理)醫師246.6萬人,每千人口執業(含助理)醫師1.82人。

在世界衛生組織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