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支實付保越高越有保障?保險業務員用一個例子打臉常見迷思 | 實支實付理賠案例

然而,保障很高沒錯,但「保費」算過了嗎?假設你規劃了三十萬的實支實付額度,當然就得支付相對的保費。

如果你是看完許多理賠案例,衡量了應該要繳的 ...VVIP會員會員專區支持我們新聞新聞總覽VIP專文政治國際軍事國內中港澳重磅專訪專題歷史調查風數據運動風民調地方新聞風影音公民運動立院直播評論評論總覽風評專欄投書風書房文化財經重磅財經下班經濟學名人真心話科技冷戰1%Style房地產生活風生活職場旅遊美食健康品味生活科技娛樂居家汽車華爾街日報華爾街日報選文風編輯導讀支持我們疫情經濟學屏東最大鮪Search»買房民進黨台灣理財股票投資風評國民黨中國柯文哲立即登入帳號維護會員資料會籍管理序號兌換咖啡贊助贊助紀錄作者專區支持我們登出會員中心會籍管理序號兌換咖啡贊助贊助紀錄WSJ訂閱支持我們現正熱映中熱門文章更多文章熱門分享每多花一塊保險錢,代表我們能存下的錢就越少,也會讓我們越來越脫離不了對保險的依賴。

(圖/AndreaPiacquadio@pexels)目前規定實支實付的張數上限是3+1張,那到底實支實付保額要多少才算足夠?這個問題,我已經被問過千百遍了,所以這篇就要來說明,「怎樣才算足夠」這件事情的盲點。

[啟動LINE推播]每日重大新聞通知首先說明,這篇的內容肯定有很多保險從業人員不認同,但沒關係,正確的事情(至少我自己認為正確的)就是要說出來。

這篇內容很簡單,但觀念卻不容易打通,希望能對讀者有些許幫助。

你覺得要保多少額度才夠?首先,由於健保制度的改變,在規劃醫療險時,大眾越來越重視可以理賠「自費」的實支實付。

這很好,我平時也非常建議把實支實付做為主要的規劃。

但是,實支實付是有額度限制的,每間保險公司的上限也不一樣。

舉例來說,有人因為在臺灣施行「達文西手術」,醫療費用高達二十七萬元。

如果保的實支實付額度沒有二十七萬,超過的範圍當然就得自己支付,例如額度只有二十萬,那麼就得自己支出七萬元。

看到這裡,我想先請你停下來,回答一個問題:「你覺得實支實付要保多少額度才夠?」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你可以用自己已經規劃的額度回答,或是預想的額度回答。

想好答案了嗎?接下來我就要討論這個「盲點」了。

我每天都會收到許多諮詢,其中一種就是:「大仁,我想要規劃實支實付,額度至少要三十萬喔。

」這個時候我會反問對方:「三十萬這個數字是用什麼標準判斷的?」通常對方會說:「網路上建議的啊,說實支實付額度最好要有三十萬。

」不出所料,這時我會補上第二個問題:「為什麼不是二十萬,也不是四十萬,而是三十萬呢?」不知道你有沒有驚覺:「對耶,為什麼不是其他數字呢?」也許你剛剛心裡想的數字是三十萬、五十萬、甚至一百萬。

但無論哪個數字,你有沒有問過自己,為什麼會是這個數字,而不是其他數字呢?保障越高,保費越高保險規劃是一種風險管理的方式,而風險管理講求的是「用可以接受的保費,取得可以接受的保障」。

相對來說,「保險就是要用最低的保費,買到最高的保障」反而是一種不客觀的論述。

實支實付很好沒錯,但它也是一種保險,得付出相對的保費。

讓我們用一個很簡單的邏輯來思考,你投保越高的實支實付,當然就是得到越高的保障,沒錯吧?但擁有越高額度,就得付出越高的保費。

正確的保險觀念是,在我們風險承受能力低(還沒累積足夠的資產時),花少許的保費,去換取發生不幸事故的大保障。

然後趁年輕保費便宜的這段時間,盡可能累積資產。

當資產累積越高,風險承受的能力就越高,就越不需要保險。

舉個例子,你認為臺灣首富郭台銘需要買醫療險嗎?答案是「不需要」,因為他的風險承受能力很高,醫療花費的風險不管再高,對他也無法造成損害。

一般大眾不像郭董那麼有錢,當然就得依靠保險來轉嫁風險。

但是,在規劃保險時,很多人沒想到的盲點就是:當你在保險多支出一塊錢,相對而言自留資產就減少一塊錢。

支出越高的保費,就代表你更存不到錢,往後更無法擺脫對保險的依賴。

這個時候你肯定會疑惑:「意思是叫我不要買保險嗎?」非也,不用凡事都這麼極端,不是不要買保險,而是要買「適當的保險」,也就是「用可以接受的保費,取得可以接受的保障」這個觀念。

過高的保費,會讓人無法順利累積資產,擺脫對保險的依賴。

過低的保費,則會讓人在面臨風險時,無法順利轉嫁損失。

所以實支實付買太多跟買太少,都是不正確的。

那麼,實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