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金融風暴 | 索 羅斯 外匯

亞洲金融風暴是1997年爆發的一場金融危機時期,從1997年7月開始席捲東亞和東南亞的大部分 ... 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就暴降多達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

... 由索羅斯主導的量子基金乘勢進軍泰國,从大量卖空泰铢开始,​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而实行自由浮动,从而引发一场泰国金融 ...亞洲金融風暴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到导航跳到搜索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9月10日)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亞洲金融風暴"—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亞洲大部分國家都受到金融風暴影響,東亞的韓國和東南亞被衝擊的程度最為嚴重亞洲金融風暴是1997年爆發的一場金融危機時期,從1997年7月開始席捲東亞和東南亞的大部分地區。

該危機是東南亞吸引資金湧入後,因為實際生產力不如帳面,導致經濟出現泡沫,危機源於泰國放棄固定匯率制而爆發,隨後進一步波及至鄰近亞洲國家的貨幣、股票市場及其它資產,相關資產的價值也因此暴跌。

該事件在泰國又稱“冬陰湯危機”(泰語:วิกฤตต้มยำกุ้ง)。

[1]風暴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幻象,而隨後資本的投資減少,使亞洲各國經濟遭受嚴重打擊,紛紛進入經濟衰退。

危机还导致社會動盪和政局不穩,一些國家也因为危机陷入長期混亂。

除此之外,危機甚至因而影响了俄羅斯和拉丁美洲經濟。

[2]目录1背景1.1经济学家对亚洲经济繁荣的批评2經過2.1第一階段2.2第二階段2.3第三階段3受影響地区3.1東南亞3.2马来西亚3.3中华人民共和国廣東省3.4香港4總體影響4.1經濟4.2政治5相關謠言6數據7参考文献8參見背景[编辑]参见:亚洲四小龙和亞洲四小虎此章節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1989年,因為預期亞洲經濟可能以超級高速發展,在全球向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中,近一半的資本淨流入亞洲地區。

南亞經濟體為了籌款,以提高利率的方法,尤其吸引追逐高回報率的外國投資者,因此吸引該區域流入巨大的資金,經歷劇烈的資產價格上漲。

與此同時,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和韓國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經歷8%至12%的高GDP增長,被稱為“亞洲經濟奇蹟”。

1990年代,一系列事件衝擊着經濟和政治環境:美國于1991年12月在老布殊領導下內解除因為六四事件對中國的制裁、人民幣和日元的貶值、美國利率的上升及進而走強的美元、半導體價格的驟降,都影響了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經濟增長。

當美國經濟在90年代早期從衰退中恢復時,格林斯潘領導的聯準會開始提高美國利率來對抗通貨膨脹。

相較於东南亞一直以較高的短期利率吸引熱錢,這使得美國成為比东南亞各國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這抬高美元的價值。

對於那些把貨幣錨定美元的南亞國家來說,走高的美元使得它們的出口更加昂貴、失去國際競爭力,造成東南亞工廠搬遷到中國,所以1996年春季時东南亞國家的出口增長預期顯著下滑,使他們的經常賬戶更為惡化.经济学家对亚洲经济繁荣的批评[编辑]1994年,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發表一篇文章抨擊“亞洲經濟奇蹟”的說法。

他認為東亞的經濟增長是長期以來增加資本投入的結果。

然而,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實際上微乎其微。

克魯格曼認為,只有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可以帶來長期的繁榮,而非資本投入。

克魯格曼本人承認,他沒有預見危機,更沒有預料到深度。

崩潰的原因在各金融界存在爭議。

泰國經濟因“熱錢”陷入泡沫;泡沫膨脹過程中,需要的錢就更多。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這兩地的局勢因為裙帶資本主義的存在而更加複雜。

到90年代中期,泰國、印度尼西亞和韓國在私有部門都有著巨大的經常賬戶赤字,而固定化利率的維持鼓勵向外借款,並導致金融和實業企業承受額外的外匯風險。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亞洲金融危機不僅由市場心理或技術導致,更是由擾亂借貸激勵的政策所導致。

大量的信用關係使經濟槓桿化嚴重,推高資產價格直到一個無可維持的地步。

資產價格最終崩潰,迫使個人和企業對債務違約。

巨大的恐慌導致債務債權的大量逃出,帶來信用緊縮和破產。

另外,在外國投資者嘗試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